朱海红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身上担着育人的重任,我会时刻提醒自己用爱去教育学生。班级学生一般分为“后进生”、“中等生”及“后进生”。对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关注,不同的爱,抓好“三生”教育。
一、“偏爱”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的确,在刚刚接触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也常常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甚至苦恼。每次都会为班上的一个或者几个学生感到着急。有时候看到他们反馈出来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好像我本人比他们更心着急、无助,这其中颇有一番恨铁不成钢之意。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更多的应该是花时间来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一味的去责怪孩子们。还记得自己刚开始接触到这些后进生的时候,充满着无尽的能量,总觉得自己不一般,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他们的现状,因为我始终坚信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于是,我开始帮他们恶补,极其严格的要求他们。甚至从来不放过课间的每一分钟,企图通过自己和他们双方的努力,来帮助这些孩子赶上班级学习的大队伍。然而,事实证明,通过一个阶段自己看似竭尽全力的努力,换来的却是这些学生对我的恐惧,甚至抗拒。回过头看,可能是自己急于求成,注重结果,导致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要求过于严格,忽视了他们自身的需求和每个人不同的特征。试问一个没有完全尊重学生,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的老师,怎么可能让学生爱上他,以及他所教的学科?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自恃力大,先刮起了寒冷刺骨的北风。结果,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与北风不同的是,南风不慌不忙地徐徐到来,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春暖惬意,始而解开衣扣,继而脱掉大衣。于是,南风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原来初出茅庐的我,急于求成,错误的使用了“北风”法则,没有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导致学生对我产生了抵抗情绪。现在我知道,爱是无私的,更是相互的。我应该学习南风,因为教师发自内心的爱,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无限的温暖,而且还很容易被打动。尤其对待后进生,一味的责骂、批评和惩罚只会让学生离老师越来越远。由于他们是这个班集体中,在学习上表现得最为吃力的孩子,这就需要老师更加偏爱他们,花更多的时间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此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一旦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因此对待后进生,教师应该百分百的爱护他们,充满耐心。比起优等生,他们可能更需要教师的关爱与呵护。
比如,同一道题目,优等生听一遍甚至不听就学会了,但可能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天生比较差一点,因此需要教师讲得更详细一点,或者多讲几遍,以后再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他们同样也能完成的很精彩。相信在教师无微不至、倾尽所有的偏爱下,后进生们最终一定会交上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宠爱”中等生
所谓中等生,他们的智力其实不差,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也很用心。但他们的成绩却没有优等生那么出彩,同时也没有后进生那么让人担忧。因此很容易被同学,甚至老师忽视。他们一般都表现平平,在成绩和平时表现中既不能作为出色的榜样得到老师的表扬,也不会作为反面教材挨到老师的批评,于是班级中既没有人佩服他们,但也不至于会受到同学们的“歧视”。久而久之,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总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意识,感觉对这个班集体来说自己可有可无,存在或者不存在丝毫不会影响到整个班集体。这种意识的存在日渐强烈,最终决定了他们对待班级事务的态度:几乎对所有的班集体活动都不冷不热,失去热情与积极性,行为从众。总抱着一种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的心态,自己既不用做榜样,一般也不会离谱到落伍。同样的道理,这种心态在学习上也是如此,缺乏老师、同学的关注,他们忽上忽下,时好时坏,觉得无论如何都没有人会注意。想学的时候,或者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就努力一点,多学一点;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就偷个懒,少学一点。说到底,比起后进生,这一类学生还是比较自觉的,但比起优等生,可能他们少了一点儿前进的动力。因此,作为老师,对待这类学生要用更细腻的爱去关注他们,可以把他们当做一个懂事却还未长大的孩子去宠爱。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面对他们的一些微小进步,老师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这些进步与优点在全班同学面前放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我相信没有学生不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通过教师的表扬与关心,同时适当的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以及认可的。于是他们就会在学习上充满干劲,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相信自觉、自信的学生在学习上一定会有十分出色的表现。
三、“吝爱”优等生
优等生是指学校和教育界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优等生不仅仅在学习成绩方面突出,并且突出于其他各个方面。优等生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羊,是班级同学学习的榜样,他们无意间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较多同学的关注。同时,普通的学习要求与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可能轻而易举的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因此,对待优等生,教师不是一味的进行表扬,而是要做到“吝爱”,就是适当表扬,但是更多的要对他们提出适当的、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开发自己的潜能,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总的来说,爱是一种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利益色彩的感情。只要我们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面向全体学生,投之以“关爱”,一定能够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让自己的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得到孩子们送给我们的“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