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汉
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 安徽 合肥 231200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同很多方面有关。创造与知识的关系较为密切,不存在超越知识的创造力,但创造力的发展与知识的产生也不是同步的,学习成绩不等于创造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说明:喜欢独立思考、有强烈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爱追根究底、有坚持心、不墨守成规的人,较易产生创造的愿望和动机,能铸造创造性的情感意志和性格,激发创造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唤醒学生创新意识。一些学生尤其是善思多问的学生,在深入分析概念和规律的时候难免感到困难。例如加速度的概念和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正确分析,适当启发,让学生感到“困惑”,并指导他们去解决困惑,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极为有益。
2.通过渗透物理思想,揭示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感悟创新的过程。观察一科学抽象。假设一实验一理论,这是物理规律发现的思维过程,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科学思想方法。汤姆生从发现电子到提出“枣糕”模型,正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原子不可分”的观点的否定。,但后来发现的a粒子散射实验却无法解释,因此不久就被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所取代,同样,卢瑟福模型在电学稳定性上难于自洽,在这个基础上,波尔大胆的提出原子结构中的三条假设,这样既解决了电学稳定性问题,又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由于它仍然不能解释复杂的氢原子光谱,最后引发了一场量子力学的革命。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创新来源于对知识的积累和对前人的挑战,来源于深刻的理性思考,来源于实践,而只依靠瞬间的灵感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3.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参加某种实践活动的兴趣是“特殊能力”发展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能力,这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中经常开展讨论活动,交流一些想法,既可纠正以错误的知识或可疑推理为基础的设想,也常常催人振奋,给人以激励和鼓舞,还可帮助人们摆脱那种无成效的思维习惯。这方面的作用,科学史中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例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海森伯与玻尔经过数月的学术讨论,分别提出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测不准原理”及“互补原理”就是最好的佐证。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善于发现有创造潜力的学生。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访问科学家、科技发明家等活动,听取他们关于创造性活动的报告,阅读有关人物传记和创造发明的故事,介绍一些非常著名的重要实验,如卡文迪许实验,光速测定实验等,对学生的成
才都具有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会不断地在学生心田中播下创造的种子。
5.训练创造思维的各种方式,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极其复杂,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
方法及结论的放开性思维方式;辐合性思维是选择某一个方向去思考,研究某个方面,采取某一种方法,得出一个结论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与辐合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的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才能完成。在物理教学中对
每一规律、概念要认真分析各种条件、背景,要通过多向思维,思考更多的可能方案,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物理习题的一题多解、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训练,就是使思维流畅的独特好方法。另外,直觉思维与类比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所不可缺少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提出各种怪问题、猜测等都是直觉思维的好形式。在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推理能力,以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总之,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如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对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探究非常浅显,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更深入地揭示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汤肇基等,《中国物理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高等教育。
出版社,l989年版。
3.许国梁等,《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l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