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聪聪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历史建筑是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上的重要体现之一。以青岛市历史建筑为例,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的初步探索,促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地理实践活动;地理核心素养;历史建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在课堂内外设计并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是对当前地理教师的一个考验。 同时《地理2》内容要求明确指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文化景观在帮助学生了解地区历史地理沿革、文化传承脉络和增进地方认同感等方面发挥着潜在作用。而历史建筑的形成及保护与利用是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重要体现。它是在各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同时受当地地域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的渗透影响。
本文将依托青岛市的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结合人教版地理2中的活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的初步探索,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亦有利于为教师在地域文化教学中提供新的思路。当前实践活动设计流程大致如下:师生讨论确定考察主题及实践目标——根据主题选择组建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准备工作(资料、物品、线路规划等)——实地考察——汇报总结
一、活动准备阶段
1.立足考察内容,确立主题地点
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入手,充分挖掘乡土地理资源,为学生提供鲜活、贴近现实的素材,以便其开展探究学习[1]。在此基础上确定活动考察内容、主题及推荐地点(见表1)。
表1 活动考察内容、主题与推荐地点

2.制定考察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考察内容①:
地理实践力:搜集整理资料,对青岛市内内的一处或多处历史建筑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访问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解释青岛独特的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自然环境、建筑思潮、文化因素、政策与法规等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了解区域的开发和发展。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与人文因素对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性影响,理解剖析青岛独特的建筑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
考察内容②:
地理实践力:搜集整理新闻报道等资料,并对某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与拍照,或对周围居民实地走访,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多角度分析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通过合作分析,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促进地方感的形成。人地协调观:认识到近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历史建筑的双重影响,理解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问题,通过对历史建筑自身特点的分析,提出协调经济效益与保护文化资源的有效措施,深化对人地和谐及动态平衡的认识。
二、活动实施阶段
1.组建小组
在学习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部分内容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的结果组成小组,每组成员不得超过6人,推选一人为组长。组内成员利用地图软件确定该主题的考察路线及各成员的分工,如负责记录拍照、调查访谈、统筹协调等。
2.资料准备
全班同学共同进行教材内容的复习回顾,小组成员根据主题搜集资料,制定考察过程中用到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物品准备包括记录工具(纸笔、相机)、应急药品等。
3.实地考察
青岛市现存的近代建筑不仅融合了多国建筑风格元素和多种设计理念,还能反映出其城市规划的基本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可供进行地域文化实践活动的典例区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当下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主题①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体悟和探寻城市历史建筑形成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市南区历史建筑形成影响因素归纳(示例)

三、活动成果总结与评价阶段
活动的成果可分为外显的成果和内化的成果,外显的成果主要有:研学总结、调查问卷、游记、行程中的照片和视频资料等。内化的成果包括:知识、能力、体验感受、情感情绪的变化、文明习惯的养成等。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后撰写主题考察报告,并将其内容制作成PPT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参与体验文化、了解认识文化、从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梁美盈, 王艳婵.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以“武汉市汤逊湖水环境调查”为例[J]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 2020, 01: 72-75.
[2] 艾昕, 段玉山. 基于新文化地理学视角的地域文化研学旅行案例初探——以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 地理教学, 2019, 07: 19-26.
作者简介:徐聪聪(1997.04—),女,山东省淄博人,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