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陈勇
[导读] 在当今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
        陈勇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南广镇初级中学校 四川省 宜宾市644600
        摘要:在当今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课堂知识,更需要养成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与思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本文旨在分析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及重要性,并分析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引言:初中历史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历史课堂在整体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责任。并且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育承担着教育青少年、引导青少年的重要责任。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以及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1]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对学生最直接的评价和认可,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内容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的思想内涵有何异同”,并鼓励学生讨论问题,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发散思维。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收集整理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通过小组分组讨论的形式交给学生合作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再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2]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统一中国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内积极讨论交流,能够使得学生顺利找到了问题答案。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历史知识有些是枯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模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融入历史,产生共鸣之感。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青铜器与甲骨文时,可以使用教学课件向同学们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熟悉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宏静.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天下.2020(7).
        [2]王菊.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读天下.20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