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本土环境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教育资源,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挖掘江南本土资源,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让本土性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本文将针对“江南建筑”本土教学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江南建筑;本土教学资源
引言:本土教学资源的教学转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尤其是本土一些特有的文化资源应该得到有效传播和利用,这需要通过新型师把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带到基础美术教育一线。本土文化艺术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本身的生存状态,使其不至于被当下的时髦和浮躁的文化氛围所淹没,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积淀深深的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脉络中,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衍化和弘扬。“江南本土建筑”正是学生从小生活中最熟悉的,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我们身边的江南建筑文化艺术的教育资源,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新事物和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时期,教师需要抓住学生们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对江南本土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能够形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提升自己的探索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完成充分的教学互动。
一、融合本土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美术教材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唯一内容,本土资源作为当下教育教学中十分具备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伴随着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小学美术教师开发本土资源已经成为了教学中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开发本土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本土性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将本土资源引入,有利于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兴趣。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四年级上册《门、窗、墙》一课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青果巷”转一转,看一看、摸一摸古建筑中门、窗、墙,感受一下江南传统建筑中门、窗、墙的独特之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门、窗、墙,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回忆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门、窗、墙?透过门、窗、墙你能看到什么?传统江南建筑中的门、窗、墙和你身边的或者家里的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的提问与学生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会自主去观察生活会去关注江南建筑的一些独有的特色。课堂上让学生参考课本上江南居民的门、窗、墙的照片,让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门、窗、墙不断接触的实践中,运用本土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本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结合情境,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审美情趣。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活跃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是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美术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本土的文化艺术来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和专注力。本土的文化资源包含着中华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些资源对于拓展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入走入本土文化,感触本土文化艺术带来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本土资源为学生设置课堂游戏环节,小学生正处于贪玩活泼的年纪,游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当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激发自己的探究能力,并且能够使得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本土资源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六年级下册《美丽的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以“江南园林”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本土江南园林的主要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常州园林的资料,比如:东坡公园。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江南园林是本土资源,学生们对园林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让去过常州古典园林的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学生充当导游,带领其他人了解常州园林的建造历史,引导同学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江南园林的艺术美。作为“导游”的学生沿着游览路线图让大家游览一遍,并且将园林中动手主要景点逐一作出简要介绍,也可以适当进行跨学科讲授,“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我们在欣赏江南园林时,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进一步依据教材加入自己对江南园林的看法印象。这样一来,学生们根据本土资源打开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并且提高了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本土资源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本土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江南本土性美术教育资源有很多种,包括身边的建筑和文艺演出都能立足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本土资源和富有创造性的美术课程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热情。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考虑江南本地的文化建筑,将这些本土建筑拍成照片,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建筑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桥,之后让学生借鉴江南桥建筑图片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思想,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制作成简单的模型。中所周知,现代巧玲的作用不仅仅用于便利人的过河,对于河两边的地区繁荣市场、发展经济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桥梁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很重要。接下来学生进行绘画或者手工制作,可以帮还没有造好的通苏大桥设计,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对家乡本土的热爱之情和动手创新能力。

四、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艺术,将本土文化积淀融入到当代艺术教育的实践中。
把优秀的本土文化艺术和现代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学术教育或者是艺术教育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今天的人才的培养也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恢复和弘扬本土的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延续。那么,在今天的文化现象下,我们应该努力脚踏实地的去探讨和研究,把极具有价值的本土文化遗产真正发掘出来并传承下去,在当下的文化状态下对我们来讲也许具有深邃的理性思考和现实意义。
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把教材中和本土文化艺术有关联的内容整理出来,形成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带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例如:和建筑有关的内容小学阶段就有很多,前面讲到的《门、窗、墙》、《美丽的园林》、《桥》,还有《老房子》等我们就可以把“江南建筑”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的学习本土文化,探究更深层次江南建筑艺术特点,感受和传承本土文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目标的不断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意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加留心,合理的开发本土学习资源,将身边的事物和学习联合在一起,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感受本土教育资源的魅力,为以后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