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
贵州省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相对板块式编写逻辑与结构直接影响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分析与解读。文章尝试从联系的观点梳理分析马克思理论整体性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体现,以期更好的构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逻辑性和统一性,能够对相关教学和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联系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体现
恩格斯曾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要求,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逻辑性,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本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梳理整合起来,以保障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联系观点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联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苏联学者就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教材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也是按照三个组成部分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就开宗明义的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完整学说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尽管现在不少学者这样的分法提出了质疑,但其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划分方法是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逻辑依据,所以,我们暂且不讨论它的弊端。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严整的联系和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为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以及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可以说,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是一以贯之”的逻辑关系。所以在列宁看来,它们是“一整块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列宁指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在全世界,从美洲到日本,从瑞典到南非,无产阶级的独立组织正在不断增加。无产阶级一面进行阶级斗争,一面受到启发和教育,他们逐渐摆脱资产阶级社会的偏见,日益紧密地团结起来并且学习怎样衡量自己的成绩,他们正在锻炼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不可遏止地成长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伊始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拓展和深化。之所以将其区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绝不仅仅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地重复或是量的增加和变化,而是随着时代条件的转换和具体实践的发展,后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和丰富相关方面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境界、新的阶段,表现出了明显区别于前阶段的特征。但同时,它们又是具有联系性、连续性的。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具体运用,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阶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都离不开前一阶段的发展,这使得它们联结成为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充分地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
一、联系观点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联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采用人教版系列教材,一般教学安排一定会使用涉及的有必修1、2、3、4(《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四本。其大致编写铺排的逻辑结构与马克思主义三部分划分法相一致。《经济生活》集中体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由货币、商品、价格等基本内容深入到市场经济;《政治生活》集中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哲学生活》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中反映,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等基本原理。《文化生活》一书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文化发展的结合物,也处处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
教材的编写和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板块化,这也使得不少人在教学和知识理解梳理时将各个板块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割裂,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整个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体现。之前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为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以及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我们可以简单来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四本教材是如何体现这样的联系的。《哲学生活》中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此为哲学基础,就能够联系到《经济生活》中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和社会主义调整生产关系(例如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方式),以及将社会主义改革进行到底的问题。同样的,也可以联系到《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我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所以我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要按照现有模式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不同阶段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壤中汲取本土养分,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这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从纵向的角度来梳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运用于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特点、构建纵向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结构,更好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某一领域的发展,而是全方位的本土化和具体化,当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可以进行简单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资本的产生和市场运行以及剩余价值来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规律与本质,也勾画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形态。在中学《经济生活》中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一些原理之外,也讲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创新的将资本主义的市场、货币、商品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巧妙结合,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发展特点与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相统一的结果。也可以更好的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宝贵品质和思想精髓。
结语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固有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中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品质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