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莲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教育培训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这种语言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应用得好会得到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从分析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现状入手,结合过渡语作用,以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为参照,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形式,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字:过渡语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但是老师的语言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中怎样巧妙地应用过渡语也是一门学问。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能够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组合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我区地处贵阳市郊区,全区17所初中,33所小学,乡镇学校23所,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占45%,基本能够完成正常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有待提高,尤其是教学中的过渡语,在我所听的信息技术课中,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过渡语生硬、直白、平铺直叙,如:“同学们已经在Word中输入文字了,下面我们来给文字加上颜色...”、“...好的,同学们会调整图片大小了,下面我们来设置图片的亮度...”、“今天我们来学习Excel中的函数...”等等,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没有将本课的知识点很好地串联起来,教学中往往是一个环节直接跳到另一个环节,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作用
(一)承上启下,巧妙串联。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主要起作“承上启下”的作用,设置较好的过渡语能将上下的内容有机的串联在一起。
【案例1】会说话的图表(八年级)
...
师:(出示三个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观察这三个图表,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图表能更好的表达数据包含的意义?
生:讨论
师:(小结)柱状图表示数据的对比关系;折线图表示数据的趋势;饼图表示数据所占的比例。
...
师:(出示不同类型的数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些数据用什么样的图表能更好的表达数据的含义呢?
...
教师在“议图表”环节设置两个疑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把本节课的难点摆在了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看图表”“建图表”的学习,在脑海中已经有些许印象,但是是散乱的,教师通过“观察这三个图表,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图表能更好的表达数据包含的意义?”此问过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集中到了一点,学生也很快的进入了状态,此问完后教师并未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再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些数据用什么样的图表能更好的表达数据的含义呢?)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把本节课的难点进一步升华。
(二)激发思维,积极探索。课堂上恰当适时的过渡语,可以提醒学生下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起一些引导作用。
【案例2】输入文字和编辑文本(七年级)
...
教师输入文字:“三创一办”中的第一创是创建国家为生城市。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输入的文字,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
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卫生”写成了“为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写错了的字改正过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思考问题,并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已设疑的方式设置过渡语,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问题,使问题得以高质量的解决。
(三)温故知新,归纳总结。在教学中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过渡语,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对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立即向教师质疑,可以增加一定的新知识。
【案例3】信息与信息技术(七年级)
...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到了信息的具有普遍性、真伪性、时效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这几种基本特征,你能举出信息具有“可加工性”特征的例子吗?
...
教师已复述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了信息的基本特征,目的是给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随后以“你能举出信息具有“可加工性”特征的例子吗?”作为下一个都环节的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过渡语的类型
过渡语的类型很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使用的类型不尽相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有其特别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过渡语与之其他学科相比也会有所差别。
1、直入式。这类过渡语多用于一堂课的开头,直接导入所要讲授的内容,用语简短,内容鲜明,入题迅速,给人以清楚的提示。
【案例4】初识Word(五年级)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文字,一个使用记事本输入的,一个是用Word输入的,提示学生我们的文字输入不仅可以用记事本还可以用Word进行。)
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个新的软件来录入文字,下面同学们启动“Word”软件。
...
教师在导入课题后,直接给学生提出下一节的学习内容是学习新的软件“Word”给学生以清楚的提示,学生能更明确的知道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2、知识迁移式。利用知识点间的内容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的作用。此类过渡语多用于学习同内软件以及软件中的某一个相同操作。
【案例5】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四年级)
...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Word中插入图片,那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方法是否与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一样呢?请同学们尝试。
...
案例中的过渡语设置体现了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学习前面知识点的方法转移到了学习新的知识点上,这样过渡带领学生即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
3、问题式。教师说出上一环节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引入下一个环节需要实施的内容。此种类型的过渡语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案例6】制作帧动画(五年级)
...
(学生操作:插入空白关键帧)
师:插入空白关键帧后播放动画,同学们看看与没有插入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
教师以问题作为过渡语,提醒学生思考,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学效果明显。
【案例7】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五年级)
...
在Excel中制作九九乘法表,
输入:1 2 3 4 5 6 7 8 9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数据自动填充的方法输入第1、2行,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输入九九乘法表时是不是只有通过一行一行的输入,一直输到九,有没有更简单的操作呢?
...
教师以问题过渡不但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数据的自动填充”而且还把该重点升华,自动填充不仅仅是在选择两个数据后可以进行,也可以选择两行或更多,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可以进行。
4、复述式。这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主要内容,复述一遍,然后过渡到下环节需要实施的内容上来。这种过渡方式能给给学生加深印象,帮助中差生重温上环节知识点,温故的作用,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
【案例8】认识键盘(三年级)
...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键盘的分区,键盘分为:主键区、功能键区、控制键区和数字键区、状态指示区,那现在老师手里就有这些顺序被打乱了的键盘分区图片,你能帮老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键盘吗?
学生跃跃欲试...
...
教师通过复述前一小节的内容进行过渡,引导学生进行下一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5、评论式。这类过渡语是教师对上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点来的一种过渡方式。
【案例9】初识Word(五年级)
(教师准备一本彩色的音乐书,一本黑白的音乐书)
师:哪一本好看些?
生:彩色的那本
(教师准备了一段用记事本输入的文字和一段用Word输入的图文并茂的文字)
师:你更喜欢那一段文字?
...
教师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手里的两件物品、作品进行评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图文并茂的那本书及文字更好看些,教师就此引导学生进入要学习的主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有时是一句话,有时可能是设计的一个片段,他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串连功能和开启功能,把课堂中的各环节上下内容串连起来,把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打开,迎接新的知识的跨入,有效的构建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大伟.教师怎样解决课题教学问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3]王荣良、高淑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发展点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