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良 指导的学生姓名 罗祖凤
广安市前锋区观塘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与设备也应运而生。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性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并对教学内容做出一定的改革与完善,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所以针对初中生物教学而言,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改革课堂结构,进行全面的创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初中生物课堂的质量进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研究多媒体技术策略
教师想要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提升,首先应当针对多媒体技术的多种教学优势展开充分的分析,然后将其合理而全面地应用的生物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同时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发挥课堂主体地位,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与思考,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好教学导入工作,便于教学课堂的有效开展
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应当展开全面性的探究,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海量的教学信息以及便捷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的应用中,首先是为教师的教学课堂做好导入工作,为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基础性前提,增强学生对于教学课堂的关注度,以便教师更为高效地开展教学探究。针对多媒体技术这种应用方式,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前在互联网搜集有关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源,然后制作成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且形象化的教学特性会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便于课堂内容的全面导入。以学习七年级教材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课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关重难点知识,然后在教学课件中体现出主要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展做好铺垫。比如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以及各自特点,对生物圈有全面的了解。这时教师需要在多媒体课件中首先引入上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为本节课做内容导入,比如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师需要引入上节课的教学案例:草地上老鼠的数量多了,猫的数量也增多了,最后老鼠会减少从而维持生态平衡。让学生根据此项教学案例针对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思考,通过案例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说出自己所了解的几种生态系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不同的生态系统图片或影片,说出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各自的组成成分以及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组内的交流,之后每组针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叙述。教师根据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特点的描述给出针对性的改正与建议,然后引出有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生态系统的综合性探究,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技术所做好的教学铺垫对知识有提前的了解,然后再通过教师细致的讲解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与认知,保证课堂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种积极性作用,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种教学作用便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连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热情以及对于生物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加强生物课堂的参与度,收获高效的学习体验与效果。比如在进行七年级教材《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然后了解课文中所提出了一些科学性观点进行有效的判断。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容的优化,帮助学生通过形象且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探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然后再引入一些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影像纪录片,在影像纪录片中需要体现猿人的分布以及相关的生活状态与习性等。除此之外也可以搜集其他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图片或影像的方式进行展现。
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展现方式可以将理论性的教学知识进行优化性处理,通过图片或视频的趣味特性进行全方位展现,学生不用再通过教师的枯燥性讲解去理解与吸收知识,在图片或影像的观看中便能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与体验。让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将枯燥的理论性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性的展现,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获得较为高效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降低学习难度,加强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在应用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优势是可以对生物教学中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探究,保证教育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进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课的教学时,由于知识层次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再采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且全面的教学特性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或动画演示的方式进行全方面展现,使学生能够通过形象化的展现方式对复杂知识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与探究。比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反射的基本概念、反射弧的概念与组成以及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动的具体分析过程。尤其是各种反射活动的具体分析过程,这些过程相关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影像展现方式向学生展现每一种反射活动的具体过程。比如对于“望梅止渴”这个典故进行反射过程的描述,通过向学生展现学生神经系统的整体结构动态图,然后有动态图像学生展现“望梅止渴”对整个反射活动,比如由视觉器官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传出神经、神经末梢以及唾液腺等相关的反射途径,让学生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对课本的固化知识进行形象的理解。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学生复杂知识的学习难度,将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化展现,更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解与吸收,保证课堂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情景,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连接,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体验,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与认知,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下面引入课本教材的一个教学案例,比如在进行八年级《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构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对于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思考、学习与探究,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教师在多媒体技术构建的情境中首先要进行课堂内容的引入,比如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作为引入的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现一个生活化故事:一条刚出生不久的小狗一开始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比较温顺,之后经过主人的训练便具备了多种技能,比如能够识别主人给予的指令抬手或者直立,并且到指定的地方去方便。通过这种小故事案例让学生对此案例进行有效的思考,比如思考为什么小狗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在刚出生时是否已经具备识别主人指令的技能?这些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应用进行问题的分析,加强对知识的实际思考与运用。除此之外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动物的图片,在图片中需要体现动物的某些行为能让学生进行行为的预判,判断此种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比如通过图片判断刚出生的袋鼠在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以维持生存,这种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养成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构建的这多种教学情境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思考,然后进行全面的学习探究,保证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质量提升。
五、总结
总的来说,教师想要将多媒体技术高效地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首先应当根据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特性展开全面性分析。之后将其多种教学优势有效地运用在日常的教学课堂开展中,为学生提供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综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进步。
参考文献:
[1]邵晓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2:98.
[2]林凤桂.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4:75.
[3]周万琴.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