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高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吴娟
[导读] 表扬和批评同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教师只注重鼓励和表扬
        吴娟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01120
        摘要:表扬和批评同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教师只注重鼓励和表扬,而忽略批评的作用,事实上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批评,通过直接否定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尊重需求的缺失,从而使其心理产生焦虑和适度的压力最终主动承认错误,回归正常轨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对表扬,批评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配料。
        关键字:批评;教学活动;辅助手段
        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如同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面,合理而科学的使用二者,对于学生的教育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教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在人类教育史中,人们对于二者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已经成年,且即将迈入社会,对于学生犯的错误究竟需不需要批评?怎么批评?成为高校教师内心深处不断反思的问题。2011年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规定教师要“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合理开展批评教育提供了依据。作为一名有担当负责任的高校老师,如果对学生犯的错误不及时予以批评纠正,对学生而言是错失了一次成长升华的机会,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没有履行好职能职责。
        一、批评的基本假设
        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身的肯定评价大都乐于接受,反之对于贬低自己或者否定自己的评价,一般均持一种厌恶的、排斥的态度。这一研究在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也得到同样体现。马斯洛认为,在人们的众多需要中,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他还指出这些需要处于人们心理结构的不同层次。我们可以对这五类需要大概进行划分,其中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属于物质需要,而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归为精神性需要。对尊重的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学生,学校特有的教育氛围决定了他们尊严的获得主要来自于教师同学的肯定和认可。

然而,受认知水平,社会阅历影响,特定年龄阶段又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的要求存在差距,教师作为社会规范的代表需要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的予以批评帮助。强调批评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来源于两个基本假设:首先,任何人都有对尊重需要的追求,是批评能产生作用的根本前提,一个毫无自尊的人,批评是难以起作用的;其次,批评是代表社会规范的教师对偏离社会规范的学生所持的一种否定的态度,通过教师的否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的丧失,从而自觉改正错误,重新追求教师的肯定以获得尊严。
        二、批评的正反作用分析
        立德树人,高校立校之本。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是一个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取向对另一种价值取向的审判。批评的目的是期待通过否定学生现有的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从而树立起新的、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中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批评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一方面,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批评,在一定程度确实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批评同样会导致学生自卑感,激发学生对教师强烈的厌恶,对班集体和同学的疏远,批评甚至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使用批评这种教学手段时,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因材施教。人的气质是先天禀赋,不同于性格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而改变,传统气质学说观点认为:胆汁质类型的学生争强好胜、敢做敢为,对他们的批评可以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抑郁质类的学生小心谨慎、优柔寡断、情感体验深刻,对他们的批评需要更多顾虑学生的内心感受,批评更需要委婉,甚至可以“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三、把握批评教育的原则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信息容量大,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行程过程中会产生迷茫,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讲究艺术,掌握分寸,及时纠错。一是批评需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无论任何人只要犯了错误都得接受批评,不存在特殊照顾对象,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教师的权威性和批评的可接受性;二是批评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批评是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代表着社会规范和学术权威,但在实施批评的时候却以一个“具体人”身份出现,必然带有一定主观偏见,因此,批评必须对事不对人,注重事实依据,让学生心服口服;第三,批评的有限性原则,尽管教学活动中批评发挥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功效,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它却不是主要的手段,只是一种“配料”,大学生心理成长阶段决定了教师给学生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即便实施批评,话语也要留有余地,同时注重营造一个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批评的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