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1)
[摘 要]以CNKI数字资源近二十年来“seminar教学法”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年代发文量、作者发文量、期刊分布、文献来源、发文机构、热点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seminar教学法应用研究呈平稳趋势,对seminar教学法应用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有助于把握全局,发现新研究的生长点。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研讨式教学、应用研究、文献分析
Seminar教学法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运用,学习的目的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学术性、研究性的理想学习实践平台,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seminar教学法”研究文献资源来源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源,该数据库具有文献量大、收录全面、检索途径多等优点。检索篇名为“seminar教学法”,检索时间为2001年—2020年,文献来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共计694篇。
(二)分析方法与指标内容
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数据库中设定主题,并设置发表时间、来源等内容, 利用Excel表格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关数据。
(三)统计结果分析
1.年度分布总量分析
2001年至202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共收录694篇主题为“seminar教学法”的文献,平均每年约34.7篇。
2001年—2010年期间,发文量为68篇,占比为9.8%;2011——2020年期间,发文为626篇,占比为90.2%,可见近十年是该教学法研究的高峰期。
2.作者文献量统计分析
在检索出的694篇文献中,作者发文在5篇及以上1人,张海燕,长沙理工学院;发文4篇的有7人,分别为:胡奇军、韦国兵,江西中医药大学;林婕、王进、张春梅,吕怀娟、周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3.文献来源分析
以上数据统计的这些文献资源涵盖的学科主要有高等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职业教育、计算机软件、教学理论与教学管理、外国语言文字等。研究的层次所占比例较高的有如下三个:高等教育(含医学教育),占61%;职业教育,占7%;教学理论与教学管理,占5%。
4.发文机构分析
有关篇名为“seminar教学法”的文献,按照发文机构分析,排名前五位的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由此可见,该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医学高校领域。
5.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seminar教学法”研究近20年间涉及基金项目19项,刊发基金资助论文48篇。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篇,占总量的33.3%;广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4篇,占总量的8.3%;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4篇,占总量的8.3%;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篇,占总量的6.3%;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各2篇。
由基金项目来源和比例可以看出课题和作者的学术水平的高低。
根据以上数据,基金资助比例体现了国家重视seminar教学法应用研究和发展,也表明我国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在从事该项研究,对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十分关注和大力支持。
二、文献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在seminar教学法研究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如下方面:
(一)Seminar教学法来源
Seminar教学法,源于德国,19世纪之后成为了西方现代大学的教学重要方法之一,研讨式教学法重在训练学生的开放自由的学术思辨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日益重视研讨式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在CNKI数字资源中,按照篇名“seminar教学法来源”检索,2001—2020年间,共发表文献10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seminar教学法的理论来源、seminar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国际上研讨式教学法的发展、seminar教学法在中国的探索和发展等方面。
(二)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
Seminar教学法逐渐被广泛采用,是一种稳定性的教学范式,其主要的特征有三点:
1.制度化:“seminar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被纳入教学计划和学习过程之中,它融合于常规课程与教学,并与教师的课堂讲授相结合。作为一种课堂形态和教学范型被确定下来,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特征。”[1]
2.灵活化:seminar的教学范式是可以随着研究问题的难度和学生水平高低调整变化的,可以是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学术会议,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专家讨教,形成了教师与学术互动的局面。
3.适应化:从seminar产生至今,在当代素质教育理论提出的前提下,不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seminar都能吸纳接收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三)Seminar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研讨式教学是对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的大幅度改革,它关注了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2]
目前研讨式教学法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均大力推行,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一定经验,对师生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证研讨式教学课堂效果的实现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研讨式教学强调思维训练,是一个思维逐渐深化加强的过程,师生平等参与、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的自主研究与集体讨论,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充分培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目标。
在CNKI数字资源中,按照篇名“seminar教学法应用”检索,2001—2020年间,共发表文献22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seminar教学法立体化教学模式、基于seminar教学法应用模式的改革、seminar教学模式新趋向、seminar课堂教学方法研究、seminar教学法结合文献分析法及案例教学法等方面。
三、Seminar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Seminar教学法的学习目的“是由掌握知识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性,学习内容更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3]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情境创设、知识生成、学习共同体构建等方面有着独有的实践价值和全新的教学取向,不但集中了众人智慧,丰富了授课信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激励和创新。
Seminar的产生和演变给传统讲授教学方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其特有的合理性和采用性。在教学模式中引进研讨式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思辨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敏锐和逻辑的严密,塑造求真务实的学术钻研品格。
参考文献:
[1]闫龙.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seminar教学模式的新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1(7):87
[2]李玲、王莹.研讨式教学法综述[J].高教学刊,2016(13):18
[3]官杰、王琪.seminar教学法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4):1755
本论文为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2020年课题《Seminar教学法在教师转型发展与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丽萍(1981.4——),辽宁沈阳,辽宁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图书情报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信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