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聋校学生应用题的审题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孔凡华
[导读] 应用题教学在聋校数学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
        孔凡华
        佛山市启聪学校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  应用题教学在聋校数学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就学生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审题这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对聋校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聋校  应用题     审题    主题意识    认知习惯
        应用题教学在聋校数学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由于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对应用题,特别是对两步以上复合应用题的解答,学生感到特别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就学生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审题这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对聋校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所谓审题,就应用题而言,就是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弄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各种数量关系,然后才能列式计算,最后写出答案。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首要环节。研究表明,凡是在试图解决应用题之前,先对问题进行仔细推敲和分析,在解决应用题时,要比那些不作这种分析的更容易成功。有关审题的研究发现,对问题加以分析的程度与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之间的相关在0。75以上。因此,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学生审题的程度。教学实际表明,聋生在审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重视审题。表现在没有弄清题意的情况下,就凭主观臆测盲目尝试。
二.不善于审题。表现在审题时不善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不能从课题中找出隐蔽的条件及其与问题的关系。
三.不善于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保持课题映象。
学生在审题方面出现的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一、在心理特点上。由于聋生受语言的限制造成了他们的理解
水平长期保留在感性阶段,应用的范围往往局限于他们所经历过的事物,因此,对题意的理解不深刻。当比较抽象的数学材料提供给学生时,学生根本不理解或理解不深,那些符号、文字、图示变得十分枯燥乏味。这些材料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是十分微弱的,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使他们一看到这些材料就丧失信心或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学生往往产生“走捷径”的心理倾向,不看题、不审题,盲目地下结论。
    二、在主体意识上。长期以来,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烈,十分依恋和等待老师细致的讲解,等待老师的评判,自己却不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三、在认知结构上。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他们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聋生丧失了听觉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知觉的完整性,缺乏对问题情景作统盘的分析,看不出事物之间的多种关系,表现在审题过程中就是找不出题目中隐蔽的条件及其问题的关系,对二步以上的应用题,感到束手无策。
        四、在思维方法上。由于知识范围的限制,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往往从知识体系出发,展示现有知识到导出新知识的仅仅是一种演绎或归纳过程,不可能是多方位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也仅仅顺应和同化了这个方面的思维方法,往往容易产生某种思维定势,不易从变式的情景中去思考问题揭示规律,更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克服这些思维定势的影响,另僻蹊径,寻找导出新知识的的新思路,探究条件与结论的关系,认识它们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因此,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途径之一。
        诚然,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教给学生基本的审题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提高聋生审题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好“数学用语”,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聋生之所以不善于审题,主要原因是阅读水平太低,他们读不懂题目,不明白题意。要想从根本上要求学生重视审题,必须提高其阅读能力,扫除语言上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重视语言教学。首先要坚持口语教学。这不仅局限于教师,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为他们创造口语实践的机会。其次,要抓好词、概念的教学。

应用题中常有的一些关键词和中心语句,这些词和句子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我在教学时,有意地用重点符号或彩色粉笔标出这些词语和句子,结合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出关键词在题目中的作用,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我适时把这些词给学生归类整理。例如:把“多多少”、“少多少”、“比……多”、“比……少”、“节约”、“提高”等表示两数关系的归为一类;把“共有”、“平均”、“每”等表示份数与总数关系的归为一类;把“是几倍”、“多几倍”、“增加几倍”等表示倍数关系的归为一类……。这些关键词有助于正确理解应用题中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确立解题方法的依据和审题的方向。
        二:教给学生基本的审题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审题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处处起示范的作用,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我把这些基本的方法归结为:一、读;二、画;三、想。
(一)、读。
就是学生首先要阅读题目。读准题,读题时不添字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词句要重读。通过读题,了解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二)、画。
通过读题掌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中心语句和概念上易混淆的字、词,并对这些字、词、句用特殊符号进行画批,为分析数量关系作准备。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或线段图,以帮助理解题意。
例如:(1)小王读一本书,已读了172页,还剩下68页没有读完,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一块稻地,今年收了1500斤,比去年多收了100斤,去年收了多少斤?
  今年:          1500斤        
去年:               ?            
(三)、想。
       在初步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后,学生就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题意,想一想题目分几个层次,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没有隐含的条件,有没有学过这方面的例题,这个题目和某个例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找到解决该题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方法后,审题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以往那种一看到题就盲目回答的现象不存在了。
二、练习反馈,强化认知。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的灵活性,注意练习的
多样化是必要的。练习种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往往会提高应用题审题的效率。不同的范例可以防止固执或功能上的固定性,使解决问题者保持警觉与机灵,增加概括性,从而使解答方法扩展下去。我的做法是加强时分类型、分坡度、分阶段的练习。例如,不少学生对类似的应用题解法,总是混淆做错,原因是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旧的学习中建立的心向迁移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了。为此,我采用“每天一练”的方法,即每天在上课前我都给学生布置两道相类似的应用题,养成习惯做法: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相同的部分,不同的部分,然后让学生画出线段图或示意图,让学生对题意进行面批,订正。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反复练习后,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审题能力大大增强。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审题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发展它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能越橱代庖,更不能草率的告诉学生答案,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坏习惯。必须要求学生认真思考问题,使学生在积极学习的基础上,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养成善于审题,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  主编:张宁生
《心理学原理》南海出版公司林丰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