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伊花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311231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汉字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载体,人们非常重视它的拼、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记载着我国的文化历史和深刻的内涵,我们的文化因为有了汉字的存在而得以流传至今,而汉字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的渊源,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演变。因此,中国文化一直被称之为日本文化的起源。尽管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人在学习日本文化之后,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有着不理解以及不赞同的情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学习。而本文要谈的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也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主要是从在学习日本文化时,要充分的尊重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而发现中国文化在日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性;日语教育;异文化的交流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会多国语言能进行跨国交流的人才变得越来越稀缺和紧要,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企业的青睐。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多了一个技能本领,而且还充实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加码[1]。本文作者通过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个人经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性,并且深刻的理解到了中国文化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引导学生去适应差异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作者简要的谈一谈中国文化在日语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性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语言表达的重要载体,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制度的改革,语言的表达也变得多样性[2]。而中日文化的差异性也随着两国交流的日益紧密,而逐渐的缩小,但是也存在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明显,也需要了解文化背景。
1、中日文化在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性
中国和日本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我国繁盛的唐朝时代,日本人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日本的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上是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日本也有春节,虽然同是过春节,但是在饮食文化和氛围等方面还是有细微的差别,中国人的春节是图热闹,图团圆,会放鞭炮,也会走亲戚串门,我们是吃饺子,而日本人是吃面,他们是一家人安安静静的坐在一起吃团圆饭[3]。又比如:传统的端午节,中国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屈原先生,会吃粽子,划龙舟,而日本是为了庆祝男孩节,会挂紧与其象征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2、中日文化在表达祝福和忌讳方面的差异性
在表达祝福方面的差异性不算很大,都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福折等,但是在智慧方面的差异性是极大的,比如:中国人都比较喜欢数字九,意味着长长久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是一种永恒的期盼。而日本人通常会认为数字九有苦的意思,所以他们很忌讳这个数字。还有中国人对数字四,会认为是事,有好有坏,人们并不排斥,但是在日本四和死的发音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很忌讳这个数字[4]。虽然中日文化在表达祝福和忌讳方面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是不能忽视的差别,一旦引起了误会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3、中日文化对字形字意上有一定的影响
在字形字义上,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我们中国的汉字大多上都是表意的,根据汉字的形状就可以推出它的读音和含义,中国人普遍是重视情绪的表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中国的文字也重意。但是日本的文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形式,大部分文字都是表音,假符号都是为了表达日语的读音,与本身词汇表达的意义是无关的,并且在日语的文字表达上有很多语气词,这都很明显的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和日语文化的思维差异性以及文化的差异性。
二、异文化理解问题的提出与中日文化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尊重文化的差异性,理解文化的差异性,适应文化的差异性,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技能。同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实现共存,是否有排斥的状况,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5]。而异文化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主要是语言之间的障碍和阻碍性,只要语言障碍消失了,还有什么是不能够沟通的事情呢?在我没有去日本留学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没有什么是沟通解决不了的事情。事实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相处的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这才是阻碍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做到异文化的理解和有效沟通。而两种语言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行为模式的不同和语言表达的不同。
语言表达的不同。含蓄、暧昧是日语语言表达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使用负面表达时,不会使用负面的词语,而是会使用正面词语的否定式来表达。比如:在表达讨厌这种情绪时,就会使用喜欢的否定式不喜欢来进行表达,而不会使用讨厌。还有日本人会特别重视自己的情感感受,带给别人的心理压力或者是影响,所以在表达个人态度时,通常会使用到也许、大概、可能等词汇。另外日本人是不会去谈自己的生理缺陷的,以及别人的生理缺陷,在日本,残疾人都是称之为语言障碍者,眼睛看不见的称之为眼睛不自由者,耳朵听不见的称之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语的表达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表达的过程中会使用敬语,对于自己的亲属或者其他人的亲属,使用的敬语又是不同的。
思维方式的不同。日本人有一个很显著的思维方式特征就是以对方为中心,时时刻刻的关注着对方的情绪和动作,生怕自己在某一个时刻给别人添了麻烦。比如:在日本你会经常听到,对不起,不好意思等一系列词汇。同时,日本的服务行业在全世界都有着很响亮的名声,都是因为他的服务态度,会让您感受到家的温暖,他的每一个服务者遵循的原则都是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的感受为核心。
行为模式的不同。每一个日本人的时间观念是非常强的,时间观在日本是最基本的礼仪,迟到几分钟对日本来说都是不可原谅的。甚至在公交车站以及地铁都有晚点证明,意思就是如果你在上班的过程中乘坐交通地铁迟到了,您可以拿着这个证明去公司作为凭证,是因为地铁的原因,而不是你的原因而迟到。如果您在上班的过程中预料到可能会迟到,一定要提前的告知,一定要事先打报告,事后再讲清理由。由于日本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家庭和其他,因此在实际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比如:在日本是根据工作的内容来决定上下班的时间点,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实行工作制,看时间下班,所以在日本人们自愿的会留下来加班,加班可以说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之一。
三、如何引导学生去适应以及理解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性
语言和文化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任何的语言都是不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任何的文化都是不可以脱离语言的衬托。尽管中国和日本文化源远流长,关系日益密切,但是两国都有着各自的行为特征、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形成了不同的而不具有特点的民族文化。因此,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做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而作为一名日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去学习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性和相同性,培养自己对异文化的适应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掌握到日语学习的精髓,才能在日渐紧密联系的世界环境中有着一席之地。而本文作者认为日语的学习时,要针对异文化进行专门的训练,要根据语言的表达进而发现文化的特点,要加深异文化的理解程度促进双向学习。
要针对异文化进行专门的训练。不要只限于自己的框架而发挥创造能力,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去进行有效的交流。培养这种能力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叫事列研究法,是指一个异文化的场景,关于如何去解释或者认识这个场景,而通过小组分组进行探讨[6]。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相互之间的探讨,可以学习到异文化的差异性。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它的作用不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
要根据语言的表达,进而发现文化的特点。由于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文化背景异不同,对待事物时的语言表达也不同。而将不同的文化进行做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其中的语言表达的不同之处以及表达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异文化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一条有效方法之一。比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在称赞别人漂亮时的不同表达,中国人会直接的表达出你今天真美呀,而日本人会说,你今天也很漂亮啊,就是这微小的表达也能够体现出不同文化的背景,深刻的体现出了日本人含蓄的表达美,日本人我们语言的表达是以对方为中心的特点。
要加深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双向学习。在对异文化进行交流沟通时,要在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自身文化的同时,不断的学习对方文化的特点和背景,要深刻的理解到异文化表达的不同性和多样性,准确无误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异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使自己能够根据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的教学生掌握日语的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理解不同文化的特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并且学校还会创造硬件设施,提升学生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发现双方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互动,实现双赢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而作为一名日语教育的老师,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深刻的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有效的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学习日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日语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相互促进,相互进步,最终实现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因此,在日语教学的课堂中,要突出重点,强调运用的好处,真正的做到日语教育和日本文化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理解日本文化,进而掌握日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日语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永霞.异文化理解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资讯,2019,v.17;No.566(29):125-126.
[2]刘丹丹.中日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日语教学思考——评《中日文化的互动与差异》[J].高教探索,2020(7)141-142.
[3]罗玉香.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文化对比运用[J].北方文学,2018,(06):168-169.
[4]孙丽艳.浅析文化差异在日语翻译中影响[J].北方文学(上旬刊),2018,(12):228-236.
[5]脱小杰.日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16(06):106-108.
[6]丁威力.关于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研究[J].北极光,2018(9)117-119.
作者简介:金伊花(196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日本文化,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