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涛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德育思想的最好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思想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提升道德情操。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对策,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生;优良品德
在人类发展史中,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会对民族崛起以及民族复兴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提升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培育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文化自信,将会对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振兴产生有利影响。
一、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内容都是教育部精挑细选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教材内容,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会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了解文本背后的意蕴,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1]。
例如,教师在教授《落花生》一文时,教师首先要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这篇文本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再到议花生的一个过程。其次教师要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在创作这篇文本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赞美花生不慕虚名、甘愿奉献的品格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愿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从此入手,引导学生建立从种花生到议花生这一过程的思维导图,并以作者高尚情怀的中心思想作为这张思维导图的总结。在完成思维导图的建立后,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借花生表达什么呢?作者有带给你什么触动吗?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及对社会的价值。
二、营造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以及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效果,如果传统文化只是单纯的依托于课堂传统,那么其影响力将会有所降低[2]。学校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时需要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传统习俗知多少、古诗词大赛等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学生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比如说岳飞救母等,从而在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开展情境模拟,提升互动深度
开展情境模拟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课堂知识,而且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德育有更深的感受。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设置一些预设性较强、层次较浅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在课堂中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但是学生很少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这对在课堂中渗透产生德育思想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教师要从文本的深层次意蕴出发,设置具有深度的互动问题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思想,从而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父母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不同态度的视频,教师可以通过这一视频引出本堂课的内容:视频中父母的态度是不是很熟悉?在生活中,父母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是也有所不同?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父母也和视频中的父母相类似,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还需要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母亲觉得我的诗写得精彩极了?那为什么父亲又觉得我的诗写得糟糕透了?通过这一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此篇文本的兴趣,并让学生体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除此之外,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需要对课文进行延伸,为学生讲授父母育子以及传统孝道的小故事,从而为学生渗透孝道的思想观念;学生也将会在思考中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改进自己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并在生活中做到孝顺父母。
结束语:语文教师在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渗透德育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与德育渗透相结合措施,学生也需要在课堂和生活中不断学习传统文化并提高道德水平,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泽.践行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小学生优良品德[J].新课程导学,2019,000(006):P.38-38.
[2]李群,李凯.中小学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基于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9,338(01):49-52.
[3]黄杏冰.小学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基于中山市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思考[J].人文之友,2019,000(024):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