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李家硕
[导读]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巅峰之作。
        李家硕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邮编:210009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巅峰之作。《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传奇作品中的经典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描写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从而与封建礼教,伦理纲常进行抗争,最后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圆满结局。《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被后人誉为我国戏曲历史长廊中的“双壁”。二部作品间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与差异性,我们可以从男女主人公人物性格、身份背景、剧情设置等一些方面来进行比较两部作品。
        一、相同之处
        1、男主人公:
        《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郎才女貌,非常的般配,男主人公都是风流倜傥、富有才华、家境败落的青年书生形象。没落子弟,青年才俊,如同当今社会中的“潜力股”。两部作品的男主角都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心仪女性展开勇敢的追求,历经波折直至最后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结果。他们都在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女性道路上遭遇了各种的挫折与挑战,一步步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抱得美人归。
        2、女主人公:
        《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女主人公身份背景基本上是相近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死去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相国,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她的母亲也是身份地位颇高的贵妇。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出自达官贵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的熏陶,不仅知书达礼、美丽温柔,有着良好的文化与教养,相当于当今社会中的“白富美”。两人都对于自己内心所喜爱的男子去勇敢的追求,突破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追求自由的恋爱,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3、两部剧作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责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赋予了断瓦残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作品中这些千古佳句,绵绵不断流传至今。
        二、不同之处:
        1、体制方面:
        《西厢记》这部作品结构突破了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的体制模式,扩展成了五本二十一折,但是结构仍然非常严谨。
        《牡丹亭》中的体制结构要比《西厢记》要稍加灵活一些,共五十五折。
2、主题方面:
        《西厢记》中爱情主体的描写现实主义成分更多一些;《牡丹亭》中运用温馨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出现了杜丽娘死后复生还魂与柳梦梅一起约会,最终团圆这种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情节设置,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女主人公在勇敢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区别: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在佛寺中与张生一见钟情,男女双方都相互具有好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下,通过叛军头领孙飞虎率五千贼兵包围普救寺,要求寺庙交出莺莺小姐回去作为压寨夫人情节中展开。老妇人面对这种情况提出只要有人能够击退贼兵,便将女儿莺莺许配给他。智谋和胆识过人的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贼兵,后修书一封由庙里武功高强的慧明和尚送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带兵前来击退贼人。

利用此事进一步加深俩人之间的联系。尽管俩人情感在一直加深巩固,却始终没有突破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崔莺莺由于顾忌自身的身份问题,一直没有勇敢的踏出最后一步,他们俩人的感情基本上就保持之前的样子不会产生更多的进展变化。多亏了丫鬟红娘的热心帮助与牵线,让他们俩人之间最终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却是趁着父母都去乡间探访民情的时候,偷偷到自家风景雅致、漂亮的后花园游玩赏春,杜丽娘游玩中过于疲倦,昏昏然入睡。在梦中与一位风流倜傥、富有才华的书生相遇,那位书生手中拿着一根柳枝,对杜丽娘说着动情的话语,杜丽娘对书生介绍了自己,书生也向杜丽娘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之后两人便在一起相伴而行,漫步在这美丽的后花园。他们二人来到景色漂亮的牡丹亭旁,芍药花边,互相诉说着情话,共成云雨之欢。
        由此可见,杜丽娘要比崔莺莺更加的勇敢、开放与执着。杜丽娘为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崔莺莺相对更保守,在爱情上缺乏信心,动摇不定,半推半就。这一点是作为《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的重要区别。
        4、男主人公不同点:
    二人虽然都视爱情至上,但在功名与爱情两者之间抉择时,张生更重视爱情。如:初见莺莺一见钟情后,便立刻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张生在爱情面前是“傻角”、“人样鑞枪头”“至诚种”,形象更加可爱丰满。而《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这方面的描写比较薄弱,不够生动感人。
        5、剧中丫鬟所起作用不同
        在《西厢记》中丫鬟红娘这样一个人物角色的存在,显得特别重要。为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恋情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帮助,红娘是一个聪明机灵,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他人的丫鬟形象。在故事中,红娘多次为莺莺小姐与张生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与通风报信。为他们两人提供了许多的便利条件,积极的穿针引线,对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的逐步发展与巩固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与帮助。甚至在张生与莺莺他们私会被老妇人所发觉时,没有过于慌张,自己勇敢的承担下来,还说老妇人您言而无信,没有履行约定,讲出了其中的各种起因来源。成功地解决了这次突发事件,假如没有红娘这样的一个人物存在,莺莺与张生的恋爱之路只能会是更加的曲折艰辛,甚至会导致发生更多的变故出现和发生。
        《牡丹亭》中的丫鬟春香则没有红娘这般表现,她只是在课堂上闹学的过程中告诉杜丽娘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后花园。杜丽娘自己便顺利进入美丽的后花园,杜丽娘在游玩后花园的过程中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然后杜丽娘自己便勇敢的去追寻在自己梦中所出现的那个风流倜傥又学问丰富的书生,这些过程完全是杜丽娘独自一人所做的行为,她的丫鬟春香并没有为她提供更多的帮助与联系。杜丽娘追求自身自由恋爱的这个方面上,是由自己所独立完成的,丫鬟春香在剧中只是起到了一个陪衬的作用。
        三、最终团圆结局。
        虽然历经波折,两部剧作都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表达了人们对自由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祝福。
        《西厢记》中充满着喜剧的因素,在张生被老妇人赶去参加科举考试之后,老妇人却又突然要推掉张生与莺莺的这场婚姻,要使莺莺去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郑恒也依据他的父母与莺莺的父母之间有婚约,去对老妇人撒了谎,谎称张生在成为状元后,抛弃了莺莺,去做了别人家的驸马,而张生则对此并不知情。莺莺和红娘由于不知道张生的真实情况,便听信了郑恒的谎言,让莺莺去嫁给郑恒。张生在被皇帝封官后去找莺莺,莺莺告诉张生在成为状元后,抛弃了自己,去做了别人家的驸马这件事情。张生便说自己对莺莺一心一意,同时要让郑恒出来对质,白马将军杜确听说自己的好友做官便前来祝贺,也来作为两人婚姻的见证。郑恒在于张生的对质中失败,便匆匆的结束了一场闹剧。
        《牡丹亭》中柳梦梅成为状元后,由于恰逢战事发生,信息没有公布传播,当杜丽娘听说自己的父亲的军队所驻扎的地方发生战乱,内心非常不安,便让柳梦梅去探望自己父亲的情况如何。柳梦梅遇到杜宝时说自己是他的女婿,请他同意自己与杜丽娘地婚约,杜宝坚决不同意,此时,杜宝并不知道柳梦梅是状元郎。最终杜宝收到消息柳梦梅是头号状元时,仍然不同意他与自己女儿的婚事。事情闹到皇帝那里,皇帝便亲自出面调解,批准这门婚约生效,双方才得以和好。这场穿越时空、轰轰烈烈的生死之恋圆满谢幕。
        
        注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