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朗读训练质量提升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杨媚
[导读] 朗读是小学生阅读的基本功。
        杨媚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文山小学  730299
        摘要:朗读是小学生阅读的基本功。在语言学习中朗读是最重要的,是学生接近文本的最直接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系统的朗读正确朗读课文,学习适当的轻音、重音、停顿和延长,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优质朗读训练可以提高阅读、阅读、理解句子感情的能力,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段;朗读训练;质量提升
引言
        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那么教师必须重视此工作的展开。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可以快速地理解文章中的含义,把握文章中的关键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表达技能,在写作的时候水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主动进行研究,改进语文教学的策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做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引导工作,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一、培养朗读技巧
朗读指导要以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为前提,以围绕知识内容的重要主题为基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句子语言的特点和人物性格。这样才能感情用事地朗读。考虑到这一点,教学生朗读的技能很重要。首先是口音。语调是通过准确表达和表达句子意思和感情的语调,声音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语调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句子内容的差异在于运用的基调不同。第二,压力。在单词中用加重的语气阅读的单词或词组。例如,“燃烧的云”,“这里燃烧的云变化很大,有时红,金光灿烂,一方面紫色、黄色、半灰色百合色”,其中红色的云、金色等要读重音。(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希望如此)再一次,停止。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应该停止朗读。
二、保证朗读时间,监督学生多朗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够学生朗读时间,一节课40min,预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甚至达不到10min。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对朗读教学的认识,意识到朗读教学的作用。教师理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观念,意识到朗读教学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科学的划分课堂仅有的40min,依照课本内容的多少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开口展示自己,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升国旗》的过程中,进行授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将之前总结出来的文章中心经过朗读之后融合在文章中,直接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给学生下发朗读任务,利用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朗读锻炼,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搭建平台,营造朗读氛围
学生要想学好朗读,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课堂上的练习是不够的。另外,要建立适当的展示平台,在班里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指导学生上台展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自己选择演讲主题和背景,演讲时准备其他学生拍摄演讲过程,归纳成班级的朗读视频集。

假期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在家进行“读卡”活动,选择学生喜欢的一本书,每天选择一句话,用语音打卡。(威廉莎士比亚、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同时,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作为课外书籍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小学低阶学生愿意展示自己喜欢的东西。“三分钟前的演讲”“读卡”活动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石二利。(威廉莎士比亚、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
四、积极引导,改进朗读评价
        教师的合理引导,直接关系到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教师需要改进自身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艺术性的朗读评价,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教师不仅需要使用评价给学生呈现出真实、详细的朗读状态,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从哪方面改进,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语速过快,教师就需要运用合理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你朗读的能力非常不错,说明你在上课的时候有认真地听讲,但是,你的朗读速度稍快,你可以适当地放慢节奏,等等大家”。此种中肯的评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还没有打击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来提升自己。激励性的评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展开分析,策划出不同的朗读评价标准。教师需要观察每位学生,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鼓舞学生,并且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使用鼓舞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提升自身的能力。
五、利用图片,体会朗读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了大量精美的课文插图,丰富多彩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看图,想象在照片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承担了什么。小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这样的课程中,用插图画出了被竹叶包裹的粽子,以及露出剥落的糯米和枣的粽子。(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会承担什么。你想吃香喷喷的粽子吗?重读好文章的句子:“外婆打开锅盖,煮好的饺子散发出清香。剥了树叶咬了一口粽子,真是又粘又甜。”学生们看了照片,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就能很容易地读到作者对饺子的爱。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朗读能力是每位小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要点。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当然,朗读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需要每位学生的努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配合,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代利华.简议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J].中国新通信,2019,21(16):184.
[2]杨雪.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877-878.
[3]葛桂红.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探究[J].华夏教师,2018(27):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