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基础施工技术 王志明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王志明 张书炜
[导读]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基础施工是至关重要的建设环节,其施工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工程后续的使用性与安全性。相关施工企业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相关技术,在先进施工技术的作用下实现预期的施工目标。鉴于此,文章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1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特点及要求
        1.1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处理特点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建筑占地面积广,建设工程量大,施工工期长,需要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2)建筑环境特殊,大部分施工位置交通不便且地形复杂,工程建设质量要求更高。(3)由于建筑环境地理位置复杂,建设难度更高,对施工技术有更高的要求,经常出现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和无法掌握的施工环境影响。(4)水利水电建设在保证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要确保基础建设强度。(5)人们日益增长的水电需求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不断完善现有技术并开发新的工程技术,推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基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这些基础处理特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对于每一个施工人员在技术上、能力上的要求更高,对于建设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1.2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要求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施工,在施工前要有完整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以便于施工团队了解到地质条件,并充分掌握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情况。同时,在开挖土方时应清除一切妨碍施工的障碍物,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后才能施工。当大型施工机械送往施工现场,应及时地疏通道路,加固桥梁和承载能力差的道路。山区施工时,应格外重视岩层、地质等情况,避免土方施工滑坡事故。测量放线时应确保水准基准点、定位控制线等的准确定。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基础施工过程中,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和资料,在施工前掌握施工范围的地质情况。进行挖掘前,要看中午诶是否有障碍物,分析周围的河流情况、电线情况、马路情况、种植用地情况及杂物堆积处,一旦找到解决办法,进行有效施工。当大型机器在运输时,应及时地疏通道路,必要时对道路加宽确保大型机器准时安全地运到施工现场,确保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顺利、高效施工。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2.1预应力管桩技术应用
        预应力管桩技术能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环节的整体质量。在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要确保对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具有科学的认知,确保对两者间不同的功能具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具体的施工操作。在应用预应力管桩技术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时,主要具有以下几种方法,即锤击法、静压法、振动法以及射水法,其中静压法与锤击法的应用频率较高,应用效果最为显著。
        2.2软土处理技术
        2.2.1换土技术
        换土技术实质上就是将软土层更换为更加稳定以及更轻的材料,这类技术由于所更换的材料具有透水率增加,易压缩和碾实等特点,因此只适合软土层厚度为2-3厘米。此类材料包括诸如卵石等,它能够很好的解决软土沉降等问题,大幅增加了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同时对于软土排水,减少胀缩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为了能够在换土之后保持所换软土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同时提高持力层的承载力,需要将所换地基进行夯实,同样的,也能保证其具有优秀的稳定性以及抗变能力。选材的时候,除了根据施工环境进行选择,尽量选取易压缩以及易碾实强度高的材料,如沙砾,碎石等。此外,需要准备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当填充中出现空隙时及时用来排水,防止软土冻胀,促进凝结。


软土地基换土进行时,需要关注三点内容,确保换土工作顺利进行。(1)合适的换土材料。在进行选材的时候除了避免使用软岩等材料,此类材料质地松软,不适合进行换土,还需要结合当地施工环境尽量选择透水性好,硬度强的材料。(2)换土进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换土之前除了要将软土坑内的浮土以及水分排除,还需处理掉软土内的各种杂质。此外,还需将所使用的换土材料搅拌均匀并铺平,以确保后期能使用。(3)软土更换进行中注意事项。软土更换前就要确定好更换流程,在施工进行时,除特殊情况外,需按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材料铺平,让每层之间有一定的位移。在进行填充时,要保证每层都安全有效的进行,及时做好排位工作,防止淤泥产生。
        2.2.2化学固结处理技术
        所谓的化学固结处理技术就是采取化学手段来实现土壤的转化,以增强土壤的硬度和强度。通常采用灌浆法、高温注浆法和水泥土搅拌法三种方法。(1)灌浆法。将水泥灌注到软土地基的裂缝中,提高土壤的强度,降低软土地基凹陷的情况,从而保障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高温注浆法。主要是指利用高压水或浆液射流切割软土层,并进行有效的搅拌,使水泥等物质与泥土进行充分的混合,从而提高软土层的承载力和防渗性能的一种技术。(3)水泥土搅拌法。若果软土地基中的水分含量较高时,则需要采取水泥搅拌的方法,将水泥与软土土层混合,并进行充分搅拌,从而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从而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3振冲处理技术应用
        振冲处理技术,能有效控制和降低水利水电工程中河流底部的泥沙、含水量较大的土质等对工程项目的相关影响。目前应用振冲处理技术主要是借助振冲器进行,由此而实现对疏松土壤的压实效果,提高土壤整体密实性的目标。在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开展荷载实验,并结合实验所得的参数对施工方式进行调整,才能保证整体施工操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4墩身裂缝防治技术
        墩身裂缝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分层浇筑并埋两层冷却水管的方式进行,通过降低原材料温度和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方式,达到对墩身裂缝防治的目标。当混凝土浇筑温度低于30℃时则无须采取降温措施。当混凝土内部温差超过25℃时则要采取降温,一种方式是利用冷却水进行降温,但是要将冷却水的进水温度和混凝土的最高温差控制在30℃之内。另一种方式是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保温处理,在混凝土降温的过程中使用保温棚,而不是在升温的环节使用保温措施。或者是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将土工布覆盖到模板的表面进行保温,待脱模后再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薄膜实现保温目标,同时将保温时间控制在15d以上,混凝土的降温速度控制在2.5℃/d以内。另外,重视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合理降低水泥的实际用量,通过控制水化热现象,延长外加剂的实际凝结时间,实现降低混凝土结构最高温度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整体安全性与问题性。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中,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现状与具体特点,选择最佳施工技术进行规范的施工操作,并加强对整体施工环节的监督与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施工效果,从而为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J].中文信息,2017(3):301.
        [2]马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7):281-282.
        [3]李德雯.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环球市场,2017 (21):273.
        [4]丁磊,张彦杰,沈毅斌.水利水电工程中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9):2661~26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