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县弄峰地区铜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陈海文 黄宝安
[导读] 摘要:巴马县弄峰地区铜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右江褶皱系北部,构造单元划属 “都阳山凸起”四级构造单元,构造活动十分强烈。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  广西贵港
        摘要:巴马县弄峰地区铜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右江褶皱系北部,构造单元划属 “都阳山凸起”四级构造单元,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按其派生的构造行迹又可划分为北西向构造带和旋卷构造带。在分析研究矿床地质背景、构造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该矿床属本区矿床属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成矿规律为含铜锑矿石英脉层主要产于北东向断裂附近,赋存于西山箱状背斜核部的滑脱部位,顺层产出。矿体多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围岩蚀变主要分布在含矿石英脉附近,具弱硅化、大理石化和褪色化等。
        关键词:铜锑矿;找矿标志;地质特征;弄峰;广西巴马县
        巴马弄峰地区铜锑矿位于广西西北部,隶属国家级贫困县巴马县西山乡管辖。2019年广西地质调查院开展广西巴马县弄峰-戈贤地区铜锑矿预查项目,大致查明了本区的矿化类型,矿层西山箱状背斜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倾角缓,含矿石英脉层延伸长,但铜锑矿分布不均,有用矿物以银锑矿为主,次之为黄铜矿,矿石自然类型为银锑铜矿石,工业类型为银锑铜矿;初步查明了矿石的规模、品位、质量等特征。
        1、成矿地质背景
        弄峰铜锑矿区区域出露的地层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出露于西部月里向斜一带,岩性为泥岩、砂岩建造为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分布于西山箱状背斜核部及四周,为白云岩、碳酸盐岩组成。目前已知的矿层均赋存于碳酸盐岩中。
        区域上构造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应力阶段:早期主要为北东-南西向挤压,造就北西向构造带,即广西山字型构造主干构造的形成期;随后由于地应力的分配和岩性差异,进一步出现顺时针方向扭力,形成了弧形-旋卷构造体系;最后受南-北向地应力支配,使早期形成的北西向构造带局部弯曲呈“S”形。区域上从西往东比较大的褶皱有月里向斜、西山背斜、兰木向斜。西山背斜、月里向斜轴部起伏,弯曲呈反“S”型,张扭性断裂较发育,两翼不等,西翼次级褶曲发育,南端受东西向构造干扰,并有酸性岩脉侵入。总体成矿地质条件良好,该区锑矿、铜矿、水晶及煤铁硫的产出与褶皱有一定关联。主要断裂构造为北东向深断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一般大于80°,性质为走滑断层。沿断裂附近分布较多的铜锑矿点,推断为是本矿区的导矿断裂。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主要地层为东村组(D3d)岩性为一套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夹鸟眼窗孔白云质灰岩;顶以白云质灰岩消失或含生物碎屑灰岩的出现为划分标志与额头山组整合接触。岩石常具鸟眼、窗孔、藻纹层构造。该组生物较少,厚度>100m。属局限台地潮坪沉积环境。形成于晚泥盆世锡矿山阶、阳朔阶。为本矿区主要赋矿层位。
        勘查区总体位于西山背斜近核部位,构造比较发育,主要由褶皱、北东向断裂及北西向断裂。与本区铜锑矿密切相关的构造主要有西山箱状背斜和北东向断裂组。西山箱状背斜:是区域上较大的褶皱之一,轴部展布于西山乡以北、弄培、弄累、平峒乡及其以北地区,轴向于334°~15°变化、总体近南北向。最老地层为上泥盆桂林组、东村组和额头村组,地层倾角一般小于20°;北东向断裂组:该组断裂在工作区内很发育,总体呈北东走向,倾角陡,近乎垂直。性质基本为走滑断层。于本区铜锑矿密切相关。
        2.1矿体特征
        该矿床其矿体规模较小,形态较复杂。矿体形态取决于断裂破碎带,严格受西山箱状背斜及北东向断裂控制,含矿石英脉层均分布于北东向断裂附近,沿背斜核部滑脱部位充填。矿体以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局部有分支复合或膨涨尖灭现象,总体呈上紧下撒的发散式形状。
        Ⅰ号含矿石英脉层:在工作区内共有三处出露,分别位于工作区东南部的弄峰村东侧—弄表湾一带、中部的弄刷—弄腾一带和中东部德麦屯一带。均赋存上泥盆统东村组二段(D3d2)地层的顶部,顺层产出。顶底板围岩为纹层状白云质灰岩、微晶灰岩等。
  
        Ⅱ号含矿石英脉层:在工作区内共有两处出露,分别位于工作区东南部的弄峰村东侧—弄表湾一带和中部的弄刷—弄腾一带。产于东村组二段(D3d2)上部,顶底板围岩以白云岩为主。
        2.2 矿石类型
        本区矿石中有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镜下及荧光灯下可见白钨矿呈浸染状,团斑状分布,次之为黑钨矿、辉钼矿、黄铜矿,矿石类型划属白钨矿石,钨、钼、铜在选冶中可分离利用,可暂定其工业类型为钨钼铜矿石。
        2.3矿石的物质组份及赋存状态
        根据野外观察和岩矿鉴定,本区铜锑矿石的主要矿物为辉锑矿、黝铜矿,其次为闪锌矿、黄铁矿,少量斑铜矿、铜蓝、孔雀石、硅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占97~99%。
        辉锑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柱状,大部分零星且不均匀地嵌布于脉石矿物间,少量聚集成微脉穿插岩石,其中少量辉锑矿氧化形成锑华,工艺矿物学粒度多在0.01-2.4 mm间。
        黝铜矿呈细微他形粒状及其集合体,斑铜矿呈他形粒状,大小在0.01~0.4mm,铜篮呈细小细微粒状,它们零星地嵌布于脉石矿物间。时见黝铜矿、斑铜矿共生,局部地方可见细微粒状的铜蓝嵌布于黝铜矿、斑铜矿粒中。
        孔雀石、硅孔雀石呈细小半自形及他形粒状,不均匀嵌布于脉石矿物间。工艺矿物学粒度多在0.02-0.12mm间。
        黄铁矿呈他形粒状、细微粒状,闪锌矿呈细微他形粒状,它们零星地嵌布于脉石矿物间。
        2.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主要结构有: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镶嵌结构。
        矿石的主要构造类型有:块状构造、次块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
        2.4矿体围岩和夹石
        本区矿体围岩和夹石均为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等,近石英脉围岩部分重结晶,具硅化、大理石化、褪色化蚀变。夹石一般较破碎,裂隙发育且不规则网脉状石英细脉,碎裂状构造,一般具弱硅化蚀变。
        2.5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矿床成因
        (1)、导矿构造:北东向断裂多为剪切走滑断裂,断面平直,倾角陡,区内延可见伸长1.5~5km不等,延伸稳定,一般宽度3~8m。已知的铜锑矿体均产于北东向断裂附近,矿层展布形态于断裂延伸相吻合;本次土壤化探剖面异常显示均与北东向断裂密切相关。推测北东向断裂为本区主要导矿构造。
        (2)、控矿因素:已知的矿层大多受西山箱状背斜控制,赋存于背斜核部的虚脱部位,呈层状,透镜状产出,于围岩产状一致。北东向断裂局部有含铜锑矿石英团块残余,其深部含矿性有待研究;北西向次级裂隙偶见含矿石英脉,但一般规模不大。
        (3)、富集规律:含矿热液由北东向断裂侵入,沿背斜核部的虚脱部位充填,随着蚀变的演化,成矿环境的Ph值、Eh值、压力、温度等也随之发生变化,铜锑矿等成矿元素发生沉淀形成矿体。
        综上所述,本区含铜锑矿石英脉层主要产于北东向断裂附近,赋存于西山箱状背斜核部的滑脱部位,顺层产出。矿体多呈层状,透镜状产出。围岩蚀变主要分布在含矿石英脉附近,有弱硅化、大理石化和褪色化等。推断本区矿床属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2、找矿标志
        通过本文以上的分析得出如下找矿标志:
        (1)构造标志:北东向剪切断裂附近,背斜核部滑脱部位;
        (2)地形地貌:侵蚀较深的低洼区域;
        (3)直接标志:地表出露的石英脉;围岩的硅化蚀变等。
        参考文献:
        [1]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