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浅析作品《秋海棠》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黎婕
[导读]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黎婕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我都是戏中人。在人生舞台上,任岁月的蹉跎,各自演绎着自己的角色,当大幕拉下,当双鬓斑白,才知道那台词伴了一生。舞蹈作品《秋海棠》改编自同名小说。舞作采用了心里式的舞蹈结构,倒叙的手法,让观众看到戏曲伶人“秋海棠”的艺术生涯,整部作品大致分为三段,迟暮—追忆—回归现实,以伶人老去的形象开场,追忆往昔种种,又被残忍的现实撕破梦境,最终落得艺术毁灭,人绝望了的境地。这部作品无疑是悲哀的,令其戏中人固执守护心中净土,又被现实打倒的悲惨命运,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年代戏曲艺人在艰苦条件下对艺术执着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秋海棠 戏曲 编创
一、析名导“张云峰”编创手法
        著名编导“张云峰”代表作有《秋海棠》、《胭脂扣》、《风吟》、《霓裳梦》、《春之祭》等等著名的舞蹈、舞剧作品。笔者认为张云峰编创手法的主要分为早期、中期、现期三个阶段,独特之处是在于他一直游走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在不断的挖掘传统的同时也找寻当代意义的新样式。张云峰曾说“从内心来讲,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舞蹈语言,一种昭示着传统文化底蕴的舞蹈语言。”《秋海棠》、《胭脂扣》等都是深刻描绘人物形象的作品,张云峰从“寻找形象”入手到确定动作语言成为他早期编创的独特手法。中期编创的《月满春江》、《花落知多少》等都是以情境氛围营造为主。最近几年编创的《春之祭》、《肥唐宋瘦》等都是他对传统与现代两个时空的对话。张云峰最近几年的作品都有争议,但是他对于传统不是摒弃,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看待传统。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编导体现在他对于文化的独特判断和审视,经过多年的吸收、沉淀基于此形成的美学观、艺术价值观,最终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呈现。
二、意人物与动作的真情实感
        《秋海棠》是以戏曲男旦为题材的原初构思,“男旦”原本是京剧艺术中一个行当的称呼,具体指男性反串去塑造女性角色,这是一种戏曲中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作品一开始,一位迟暮的老人,一手托腮,手架于胸前,颤颤巍巍走到“凤冠”旁,虽将生活动作艺术化,旦却无比的真实。“兰花掌”的指征性动作,是戏曲与古典舞中的代表性手形,伶人通过提、 压 、拎 、盘 、绕 、撩 、拨 、抹等,配合水袖“抛袖”“收袖”等充分展示了戏曲男旦艺人的形象。音乐进入慢版,老人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区别于古典舞劲韵气律的动作处理,此时动作更具柔美,“流云是身段,传神是眼睛”,伶人仿佛回到了戏台上,通过在舞台上的“圆场”路线调度,对比老年的他,此时动作舒展,精神饱满。忽得,他摸到自己脸上被划的伤口,此时伶人动作不再温婉柔美,而是大幅度地跑、跳,运用古典舞水袖的技法在空中舞出各式绸花,加入高难度技巧动作“旋子360”“侧空翻”等技巧动作,充分展现了古典舞中的大开大合,闪转腾挪等美学特点。段落的铺排巧妙的突出人物前后对比。戏终归是戏,最终,伶人缓缓脱下戏服,小心翼翼将凤冠包起,又回归了“老人”的形象,步履蹒跚地离开。从整个作品动作上可以看出,编导在传统戏曲与中国古典舞之间相互巧妙的运用,没有完全丢掉传统戏曲的身影,也没有过度使用古典舞的身韵、技巧,而是很好的融合了传统戏曲的身法以及古典舞独有的艺术美学特点。
三、意道具的巧妙运用
        整部作品运用了凤冠与水袖作为剧情的中心点,从头贯穿至结尾。

舞作一开场,未见人先见物,仅是一个凤冠立于台中,这种独特的编创手法,在最开始就营造出了神秘的氛围。在整个作品中,“凤冠”这一道具被赋予太多与动作结合的造型姿态,更多地是静静地摆放在那里,一束定点光由上而下打在“凤冠”上,让人有一种“一物传千年,静观世态炎凉”的萧瑟之感。唯一与动作结合时,是在伶人逃亡时,舞者怀抱凤冠,任身体如何受损,都未伤及凤冠一寸,可见此处想传递给观者的是伶人对戏曲的重视,而凤冠更是他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居所。在第一段迟暮时水袖没有过多的炫技,只采用了全袖中“扬袖”的元素。主人公“袖势”的轻柔入怀的缓慢,完全刻画出其在清闲陶醉时孤芳自赏的形象。第二段追忆,“拂袖”轻轻而来,伴随着环状的圆场,此时的水袖以相对较长的线条为主,以出收袖、绕袖为主配合大开大合的动作,似乎在像观众传达着伶人这一生的悲惨命运。第三段回归现实,通过大幅度的“圆”和“云袖”进行彻底的宣泄。古典舞中的水袖是通过戏曲提取出来,运用肩、 肘、手、腕的配合,完成“身袖合一”。而水袖在戏曲中主要是为了体现人物的性格,用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特定状态下的人物情绪,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表演功能。所以编导很巧妙的抓住了在戏曲水袖与古典舞水袖之间两者的融合,使其成为一种人物情感的宣泄,也展示了古典舞中 “身袖合一”的美学特点。
四、赏音乐的循序渐进
        舞蹈采用了作曲家何占豪先生的二胡协奏曲《乱世情侣》,乐曲描写了在历史上的一对生逢乱世,世代“家仇” 的一对爱国情侣。编导截取了音乐的后半部分,用于伶人脸被划后的满腔悲愤的情绪表达。在最开始与最后的老人形象,音乐哀怨婉转,音乐与舞蹈紧密配合,舒缓的音乐加之蹒跚的步伐,深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段抒情音乐,“二胡”戏曲性的音乐,又有些类似影视剧音乐,在连接激烈第三段时,更具特点地加入了几拍的空节奏,“无音乐”的处理,舞者跪在凤冠前,更是给予了舞者内心空间和引发观众无尽的遐想。舞者划破脸后的音乐,“二胡”与“交响”的结合,二胡的悲转加之交响乐的宏大,将剧情推到高潮,揪住了观者的内心。三段音乐的巧妙处理,真正做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音乐与戏剧结合,三者合一的有机整体,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其推向了更高之处。
结语
        通过赏析作品《秋海棠》使笔者想起了舞剧《青衣》里的筱燕秋,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为了捍卫艺术的纯洁和做人之尊严,被致残逼疯,生不如死。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更是艺术的悲哀。而今天的我们生在伟大的时代,从事艺术工作,自然不会有秋海棠、筱燕秋的遭遇,但也绝非一帆风顺。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我们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诱惑”,更要有“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做文章半字空”的精神才行。
        参考文献:
        【1】万一成.对“男旦”这一艺术现象的解读【J】.大众文艺,2017,(20):149-151
        【2】李婷.中国古典舞“兰花掌”的表现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2):60-63
        【3】张麟.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记著名舞蹈编导张云峰【J】.舞蹈,2015,(3):48-51
        【4】董明珠.悲歌一曲秋海棠——舞蹈《秋海棠》艺术赏析【J】.音乐时空,2014,(1):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