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英
河南省鹤壁市鹿鸣小学 河南 鹤壁 458030
摘要:数感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具有广的应用性,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如何利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数感;现状调查;培养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发展抽象思维。数感和数感教学问题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数感是在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现象,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受到相应的加识,通过针对性学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数字敏感性,也就是所谓的数感。
一、小学生数感水平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根据“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表示数、估计运算结果并对计算合理性作出解释、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这六个方面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展开。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单位质量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未能正确地建立起联系,例如:1千克苹果约有1个,1千克鸡蛋约有2个,或者1千克苹果约有200个,1千克鸡蛋约有2000个等;大部分学生缺少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只会一味的课堂模仿、按部就班,导致思维僵化定势,例如:《小数的意义》中,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体的十分之一,小数表示为0.1,将题目改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整体的( ),小数表示为( ),大部分同学都写十分之五和0.5。
二、低年级学生关于数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造成他们无法较好地理解数感的直接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一些感性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停留于表象,无法思考深入,也无法主动地将间接知识与自己的直接经验整合。
其次,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会影响学生数感的形成。我们的教师不断努力学习,但仍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或者是忽略的情况。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多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突出强调运作的数学思想,重视学生的运作及其对于概念、定理等陈述性知识的机械记忆模仿和各种具体的数学技能(法则、算法等)的掌握。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所学的数学较脱离现实生活。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多数学生过分倾向于通过直接逻辑计算,按部就班求得答案。
最后,从家长的角度看,一些灌输式培养也会抑制学生数感的发展。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认知性知识。在小学前就教给孩子一些不完整的知识,或者参加各类数学辅导班。真正进入学校学习后,有的孩子自以为都会了,上课就容易不集中精力听老师讲授认知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良好习惯无法养成,对孩子的数感的培养也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改重视的理念
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的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处理身边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1.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所以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只有亲身体验的感觉是最直接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
例如:一年级下册《位置》的内容,老师可以设计了一个“认座位”的游戏——认识自己是“第几行第几个”,然后老师说位置,请该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也可以请同学出来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位置和姓名……同学们还可以在节日互赠贺卡,在卡片上的署名“第×行第×个的×××”,让孩子感受学以致用的趣味。
致此,教师必须要学会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着学生走出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语言去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直观训练中形成数感???
学生良好数感的建立不是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在老师一次一次有目的的训练中慢慢形成的。一年级的学生学完1—5各数时已经学会用手指、圆点、数字来表示数,但是在认识6—10各数时,还要继续让学生用手指、圆点、数字表示数,这就是认识完基数、序数后的一个练习的过程。在以后的练习中也会反复出现关于基数与序数的练习题,其实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而是要在一次次训练中,在一次次体验数感的积累中形成数感。
3.在情境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
现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有较多的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教育资源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课堂,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为学生创造有“可激发刺激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教学,动画创设以及故事引入,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感知“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4.在实践操作中增强数感
数学学习可以看做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好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尽量多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例如:一年级上册《比轻重》,情境图中狮子、老虎、豹子在玩跷跷板游戏,引导学生观察轻重,轻重是可以“看”出来;然后,由教材因引回生活,教给学生怎么用手掂一掂,比较身边的课本、书包、文具盒等的轻重,感知轻重是可以“掂”出来的;最后,要准确判断大家掂的是否正确,借助老师带来的天平进行称一称的活动,感知轻重是可以“称”出来的。这样的课堂,就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结束语:
总之,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培养良好的数感。
参考文献:
[1]姜明珠.在小学低年级段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途径和策略[J].科普童话,2017(30):16.
[2]王经南.调兴趣、练能力、长本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感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8):36.
[3]李伟军.试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感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10):162.
[4]范志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28):154.
[5]石慧兰.小学低年级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9(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