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生态学部分的知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生态与环境教育的文明框架也是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重要手段,在生物教学中融合生态文明的教育是当代高中生物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渗透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我们必须在重视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果。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快生态文明的体制改革,建设美丽的中国。生物学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强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成果,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在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堂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中学生面对的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学生在中学生物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机会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以解决问题为主,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生态学知识和解题技能。而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意味着需要教师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学校为学生组织与生物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参加绿化植物等活动。虽然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但光靠这些活动并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生态文明,生物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概念可以在必修3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生物教师必须使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使生态文明教育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以便为我国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2.在生物教学中研究生态文明的意义
2.1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生态文明是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教材上的生态学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考虑适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推广符合生态文明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也是对现代高中生物教学的要求之一。生态文明涵盖了相当广泛的知识,与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必须满足当前教育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增进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特定的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自身能力和生态文明意识。
2.2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生物学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有人建议,应确保学生学习更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并强调生物学习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不仅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且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入生活问题,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同时考虑到生物和生态环境之间密切关系,在教学中互相渗透。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创新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并将其纳入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学习兴趣。因此,将生态文明纳入我们高中生物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发展的需要。
2.3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水平还不够,这样的特点使他们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此时也恰好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层次,不仅要改变传统观念,而且要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过程,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也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
3.生态文明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的措施
3.1优化教学设计和提高环境意识
教学设计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教师通常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应通过引入环境教育的概念,提高学生对具体生物知识和生态知识的认识。例如,当我们教授生物进化内容时,可以设计一项作业,让学生尽量收集“人类活动如何加快自身的进化速度,同时又是怎样影响了环境的进化方向”的相关实例,这些实例由学生们概括和介绍,并在课余时间加以讲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2组织环境保护的课外活动
为了将环境教育的概念纳入中学的生物学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同时也开展活动课外活动,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使学生获得了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全面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例如,组织学生参加3.12植树活动;或者教师为学生组织其他相关的课外探究活动,在生物教科书生态学的知识框架内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生态学知识灵活的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世界环境日等相关的纪念活动,使他们熟悉环境保护方面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从而使高中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真正具有意义。
3.3利用生物知识进行环境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学生必须学会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生态学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并培养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纳入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而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生态文明的教学纳入具体的教学材料和生物学知识之中,指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以便他们能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结论
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在高中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纳入环境教育的概念,并提高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运用,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芬.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高考,2018(36).335-336.
[2]刘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2019(6):50-51.
[3]吴莹.高中生物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03).189-190.
[4]李敏.汉中地区中学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7(1),56-57.
[5]陈银平.生物课堂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文理导航(中旬),2018(10):155-156.
[6]罗军辉,张小艳.在试题命制中融入生态文明观的思考——以生物科为例[J]. 中国考试.2018(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