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中学,430000
摘要:从入学以来,数学就是一门必修课。小学数学课程较为简单、富有趣味,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轻松。进入初中学习之后,数学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比较枯燥、乏味,而数学又是一门重要学科,与以后将要学习的高等数学、数学分析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将信息技术渗透于初中数学的课程中,不仅能增加课堂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
引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每天的数学课程有限,如何有效利用上课时间使学生更为轻松、立体地掌握所学知识是新课改中一个重要部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互相渗透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达到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
一、利用关联知识点,相互渗透教学内容
要想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一般需要找到一个渗透点,较为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渗透点是新课标安排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学校根据需要给每个班级配备必要的媒体工具或者多开设信息课,老师利用这些工具及课程作为传授知识点的介质,将这个知识点和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具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学生可以全面、系统、高效地接受知识。
例如,老师在教学“余角、补角”这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余角和补角;在什么情况下两个角有互余、互补的情况;如何利用两个角互余、互补的关系去解决平面问题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老师就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平面图形,然后机械地教导学生互余、互补的概念。但如果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联合起来,老师利用电脑、大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工具展示实体三维图,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实物带入课堂教学中,并利用电脑软件的拉升、切除、移动等功能,使学生多方位全面了解整个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更为生动地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在初中数学的授课中,大多数都能利用这个方法,首先找准基础点,以此基础点进行发散,将相关知识结合,并利用信息技术将该基础点立体地展现出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多学校现在就已经实行了信息课与数学课互相渗透的策略,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能直观看出的具体问题。
二、创造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
数学课本来就是一种最为考验学生抽象思维的课程,如果再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传授,也许会激发学生厌学等一些负面情绪。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结合起来,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创造一个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将学习该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传授给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以便进行查漏补缺。
三、虚拟现实活动,进行情景教学
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上设定虚拟情景进行授课,也是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的好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由于教学的时空有限,许多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才能领会的课程无法进行,只能通过老师的口头描述、板书等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会使本来就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复杂。老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创造一个虚拟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去实际操作、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概率初步”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概率”在初中数学中属于最抽象的一部分,甚至在以后的学习中,概率论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在学习“概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创建一个虚拟情景,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去实际操作,跳出只能用脑思考的模式,学生就能高效吸收知识。如概率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时间、随机事件这类题目,学生可以通过在电脑中实际操作得到答案,这样比空想来的实际,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后,学生也可以牢牢记住这个知识点。老师通过虚拟现实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当老师创造虚拟情景后,学生课后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该虚拟情景自学,教学不会再只是单一的课堂传授,学生在家中也可预习、复习。同时老师也可在网络上布置作业、利用电脑进行小测验等,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领域高速发展的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在今年疫情期间,各个阶段的学校都实行“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在网上进行教学,更体现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过我们要趋利避害,有方法、有策略地去促进它们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摒弃其缺点,使信息技术完美融合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 毕节市大方县第五小学 赵艳.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N]. 贵州民族报,2020-08-19(B03).
[2] 白银艳.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