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莉
皖西经济技术学校(安徽 六安)237400
摘要:中职数学学科,需要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角度展开实践教学的研究,建立基于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建立“课程思政”联合教学的育人教育机制,培养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从文化传承、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管理与培养,从而培养我国社会的未来接班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引言
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我国社会强调要重视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培养,而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培养工作中,青少年是基础也是前提。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培养工作是教育根本任务之一。“课程思政”理念,是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是当下素质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鉴于此,本研究将围绕着必要性以及融合教学实践策略两方面进行探索,以求建立完善的中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素质教育改革形势下,中职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将课程思政的精华和灵魂精神加以弘扬,让数学课堂不再局限于数学知识的教学,同时引导中职学生建立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传授美德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2.1“课程思政”融入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意识的建设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实践较少,原因主要在于学科教师、学校领导都不够重视这一方面的创新与改变,没有响应号召也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重要性。
因此,中职学校领导需要先加强自身意识建设,学习各项有关“课程思政”教学政策、意见,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要组织展开“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教研会,加强各位中职教师的意识建设,要求中职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同时,定期检查“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的情况,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评价数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数学课是否具有可行性,也为“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提供教育经费进行研究、提供学习机会让学校教师学习。
2.2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中职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中职数学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在原有数学知识、能力教学目标基础上,融入与数学内容结合相关的思政教学目标,以新的思政、数学教学目标为核心展开课堂教学。如“平面向量”原有教学目标是,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等相关向量知识点概念,同时会表示向量,了解向量、数量的差别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化案例创设情境,如快递物流,将其与向量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借不同的快递员场景让学生了解共线向量、向量加法等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物流从业者的艰辛,将其作为新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数学向量教学中。另外,作为数学老师,还需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科学设计数学课堂环节,应用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从而能够让课程思政元素影响到学生个体。
2.3整合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中职数学教学内容
中职数学教师,要结合中职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内涵,积累“课程思政”元素的数学教学素材。以中职数学指数函数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理解和应用指数函数知识,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案例,如“校园贷”,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指数函数教学当中,创设情境,设计基于银行借款和校园贷借款的指数函数教学应用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创设银行借款、校园贷借款的情境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当中解决利息问题。借以时事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网络非法贷款、校园贷等贷款的不合理性,了解非法贷款的危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以及实践应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助力思政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双重提升。
3.总结
总而言之,中职数学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行新的教学模式,是其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务必要扎实的研究“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实践教学,挖掘数学知识的课程思政元素,创设具有思政元素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结合新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切实的发挥“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玉才. 高等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9):71-72.
[2]王华增.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数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 管理观察,2020,(24):135-136.
[3]何敬民.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J]. 吉林教育,2018,(3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