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院校校园暴力情况的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 万鹏
[导读] 校园暴力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万鹏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750021  
        摘要:校园暴力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目前校园暴力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受害群体和危害程度不断升级。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院校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居高不下亟待解决。本文作者系职业院校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针对中职院校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归纳了中职院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可以对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中职生  校园暴力  危害
        校园是每个人心中神圣的殿堂,它是知识的海洋,是莘莘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校园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方净土,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孕育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这样一个本该让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美丽殿堂,本该让无数学子流连忘返、豪情万丈的神圣净土,近年来却因为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的频繁发生而一次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备受非议和诟病。
        我国目前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率高达38.6%。无独有偶,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里研究》调查显示,有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学生进行过暴力侵害,有87%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校园暴力的侵害行为主要表现为:1、粗言秽语、辱骂欺凌、讥讽、贬抑受害者。2、打架斗殴,对受害人进行人生攻击。3、损坏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等个人财产。4、恐吓、威胁、胁迫受害者做其不想做的事。5、网上传播谣言进行人生攻击。调查同时显示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法制教育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不可一概而论。
        为了摸清中职院校校园暴力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并根据发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遏制,笔者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研究。期间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谈话等方式收集中职院校校园暴力发生情况的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和整理,发现中职院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率高达41.5%,形势不容乐观。经过笔者分析和对比,发现中职院校校园暴力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校园暴力发生的形式呈现多样化
        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中职院校校园暴力发生率居高不下与校园暴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从危害较小的讥讽、辱骂等侵害行为到危害较大的恐吓、威胁、胁迫等侵害行为;从刻意的通过语言、网络平台等形式散布谣言进行人生攻击到蓄意纠集人手对受害人进行人身伤害;校园暴力侵害行为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严重侵害着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某专业在校学生张明(化名),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形成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加之本人性格懦弱,久而久之养成了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习惯,在宿舍中经常受到欺辱,长期受到同宿舍学生的胁迫而承担宿舍卫生内打水、卫生清扫等工作,经常性的被迫为同宿舍同学跑腿购买物品,如果不情愿或反抗则会遭到同学拳打脚踢。本人和家长多次向班主任反映情况,虽然班主任也进行了干预,对肇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是效果不明显。甚至,张明因为向班主任反映情况而遭到变本加厉的打击报复。在调查中发现类似张明同学这样经常性遭受欺凌的学生还有很多,在学校、老师、家长看不到的角落里有很多学生长期遭受着来自身边同学的不同程度的暴力欺凌。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程度有大有小呈现多样化
        据笔者了解在遭受或正在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当中,校园暴力产生的危害程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危害较轻的会影响受害学生的心里健康,表现为忧心忡忡、精神恍惚、无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长此以往会形成孤僻、交流障碍等现象。危害严重的会导致身心受损甚至产生精神疾病。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发生的群体性打架斗殴事件中,受伤的学生往往需要住院接受系统治疗,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终身残疾;有的学生因为无法忍受长期遭受凌辱和殴打而选择被迫转学和辍学,导致学业中断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终生。
        三、校园暴力发生具有突然性、隐蔽性和计划性等特点
        虽然目前校园暴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但是从干预和遏制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由于中职院校的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具有突然性、隐蔽性和计划性等特点,给预防和遏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结构大多处在14至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岁,处于青春期阶段。众所周知青春期的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他们会因为一时的热血上涌而选择大打出手;他们可以准确的找到学校管理中的漏洞和盲区并加以利用,采用“擦边球”的方式对同学实施暴力侵害;甚至具备一定的反侦察经验,与调查的班主任“斗智斗勇”,对同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暴力侵害。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暴力侵害一般是从危害较小的讥讽、辱骂、威胁等开始,由于危害性较小受害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不会选择找到班主任或家长寻求帮助。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为虎作伥,从一个侧面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使得侵害行为不断升级。同时,由于学校和家庭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信息,往往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让施暴学生有机可乘,使得校园暴力的遏制工作困难重重。
        目前,校园暴力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全国所有的学校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只要有校园暴力存在,就会有受害学生如影随形。

有的学生面对校园暴力采取隐忍和退让,结果造成心理创伤,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面对校园暴力采取以暴治暴,不论结局如何都会给自身造成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因此误入歧途,加入了施暴者的行列;面对中职院校的校园暴力居高不下的现状,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遏制,从而确保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专心的学习、愉快的生活。通过调查和走访,笔者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解决中职院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心里健康,及时进行心里疏导。
        根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校园暴力的发生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存在障碍,缺乏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导致一些小的矛盾不能及时的得到处理,逐渐演变为较大矛盾引发校园暴力。因此,在学校生活中与学生接触频繁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学校应利用集会、讲座等形式经常进行宣传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主动做到与同学和睦相处。引导学生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采取合理、合法、科学、正确的方法进行解决。避免因冲动、误解等原因引发的校园暴力;应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避免因交流障碍而导致的校园暴力。逐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家校联系,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和责任心,营造教师之间群策群力共同管理的良好氛围。定期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指导班主任在班级内建立高效可靠的信息收集渠道,及时掌握班级的学生动态。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将不良后果降至最低。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校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对校园暴力的处罚力度,对校园暴力零容忍。
        学校应加强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罚力度,采取坚决打击和零容忍的态度。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行为且造成了不良后果的要严厉惩处,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看到学校打击校园暴力的决心;对于正在发生的校园波暴力一定要责令实施人立即终止侵害行为,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处在酝酿和谋划中的校园暴力行为,要及时的进行干预,避免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对准备实施校院暴力的个人和集体进行批评教育,迫使其放弃侵害念头。
        各级学校作为党和国家创办的教育机构,其天职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成为合格接班人的基本条件。作为教育机构而言,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塑造孩子良好健康的心态,不能一味的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只会得不偿失。要解决学生的校园暴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行为,既然学生校园暴力行的起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制多个方面,那么想要彻底解决也必然要依托于几个方面共同努力。只有将各方在未成年人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的漏洞堵住,形成教育和管理的合力,才能真正做到降低或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否则只能是独木难支顾此失彼。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一个成年公民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健康、阳光、和谐的大环境,让文明友爱之花处处绽放,让青少年远离校园暴力侵害,保障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娟.校园暴力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
        [2]方奕 周占杰. 我国校园暴力现象态势及其治理,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年,31(3)
        [3]李姝,朱冬梅.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心理学进展,2017,7(3),388-393
        作者简介:
万鹏,男,汉族,中共党员,银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长期从事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心得,多次获得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联系电话:13629596926
        
        
        
        
        
        
        
        
        
        
        
        
        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