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意识和思维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毕曦
[导读] 本文就西方文化意识和思维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毕曦
        临沧市第二中学 67700
        摘要:本文就西方文化意识和思维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并以中西方文化在习俗、应答方面发生碰撞的实例,指出由文化内涵差异而引起理解上的歧义,并认为在英语教学基础阶段中,想要培养中学生对英语文化思维上的差异的敏感性与变通性,就必须重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上的差异。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也需搞好有关文化思维差异的教学工作,进而发展为一种社会交际能力。
        关键词 英语 文化 差异
        引言
        掌握英语的同时就掌握了一种文化,对于英语初学者的中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就必须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维差异,本文就中学生学习英语反映出来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总结,并深刻地论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意识与思维差异的敏感性和变通性。
        一、文化意识与思维差异的含义
        (一)文化意识的含义
        文化意识是指人类对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认识。
        要了解文化,感受文化进而在语言的应用中实现跨文化的成功交际,首先,要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培养文化意识,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区分文化差异并不是为了判断文化或民族优劣,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实现跨文化交流。
        (二)思维差异的含义
        思维差异是从事物的不同特点中寻找其规律性的东西,并加以归类分析,人的思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文化、语言、环境、知识结构、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无一不影响到人的思维活动。因此,来自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式有时甚至大相径庭、相互冲突。例如,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看到talk along parallel lines这一短语时,如果认为是“既然平行就不会相交”,很可能把它翻译成为“既然谈不到一块儿,就不必在一起”,“各持己见”或“意见不一致”;但实际上英美民族的思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平行就是不相交、不矛盾,也就是汉语中的“英雄所见略同”,这里的parrallel (平行的)相当于 similar(相同的)。
        (三)造成文化思维差异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或者说中国人的行动准则多有传统的大国观,渗透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敛意味。中西文化本质上的相悖、两者间的内在矛盾是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中西文化在经济利益上的互补又将两者吸引到一起,导致双方为文化上的歧义作出妥协。解决中西方的问题,文化差异同样不是对决的理由,恰恰相反,中国文化进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洗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包容性。导致中西方的文化思维差异的原因,恐怕在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双方对彼此的文化差异思维会越来越小。
        二、文化思维差异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
        提到文化,人们很自然联想到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折射镜。没有文化的承载,很多英语句子就无法理解,甚至会造成语言本身的表达错误。很多词和短语不能望文生义,一定要弄清楚这些和短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willowy”这个单词,willow(柳树)使我们联想到中文许多美好的词语,如“婀娜多姿”、“杨柳细腰”等等,英语中也用willowy来婉指身材苗条细长。但有的词必须弄清楚背景文化知识才能明白。比如“reduce”(减少)是指“缩减、减少、减轻的”,所以在英语中可作为减肥来讲,是委婉的说法(euphemsism)。

例如“busboy”,很多的人可能会认为是公共汽车上的男售票员或司机,但实际上这个词跟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在美国英语中是指在餐厅收拾刀叉碗碟、擦桌子、打扫卫生的杂工。
        (二)差异比较是教学中的重点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对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学习方式对往后学习英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医院、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包括问候、称呼、介绍、道歉、约会、致谢、道别等。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文化差异敏感性和交通性的培养
        (一)加强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本质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例如,在街上遇到外国朋友,学生会用中文的思维问这些问题:“Where are you going?(你打算去哪里?)”、“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里来?)”等等这些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一头雾水,他们不知道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在某些西方国家,像这样的一连串问题一般只在医院、警局这类的地方来使用。
        (二)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1.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很多,广义上的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艺、信仰、道德、伦理等;狭义上的文化背景包括日常用语、专有名词、典故等。我们可以通过英文电影对白或是英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得生动有趣。
         2.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该齐头并进、紧密结合。所以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3.在英语教学中进行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开设专门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课程,所以只有在教学中涉及到什么讲什么,有时还要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带讲一些相关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例如,讲到“floor”这个词,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做“楼层”讲,“The building has 5 floors”(这座楼房有5层)。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的说法和中国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做一楼“the first floor”,五楼叫做四楼“the fourth floor”,一楼叫做“the ground floor”。而且西方国的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这跟宗教信仰有关,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第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层以后就是14层了。
         总之,英语教学中应该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特别是在实际英语的训练中,教师仍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敏·这样学习英语最有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3-64
        [2]李国良·中学外语及其他学科教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5,15-19
        [3]雷卿·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6,9-12
        [4]王佳艺·趣味英语委婉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