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 龚堪臻
[导读]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学习形式以及思想观念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

        龚堪臻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初级中学校 646200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学习形式以及思想观念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农村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确实承担着农村新一代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重任,最为关键的是为其余课程更有效的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撑,也让信息技术越加迅速的融入到了数学、语文、物理等等课程的授课环节中。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对策
        国内农村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仍旧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老师并不多、计算机设备实际数量较少、信息技术课程不被学校所注重、一些老师对新课改的教育观念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等等。这部分问题都是众多信息技术老师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怎样增强农村信息技术的授课效果和授课品质,增强农村初中学生们的素质素养,是信息技术老师必须要积极开展研究的首要课题。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认识分歧
        一些农村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并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都是因为农村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整体不足。部分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只会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们灌输理论性的知识,这就让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更是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的授课效果并不好。并且,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一些老师仍旧采用着老旧落后的授课模式,不会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久而久之,必定会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反感。就算是一些老师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了实践操作,但是却无视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思维素养进行培育,这就让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老师的授课质量并不高,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都是如今时期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
        农村初中学校因为受到以往升学观念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大多数教学科目都是在中考的理念下而开设的,但信息技术学科在考试卷面上并不占据任何比重,因此就不会受到学校以及老师的注重,也就时常发生被占用的情况。在部分农村初中学校,信息技术学科都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的,但是在执行特殊的教学方案时,就需要为其余重点科目让步。在此种的状况下,部分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对于工作的主动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进而对工作就没有任何的期待,仅仅是想要达成固定的任务。并且,农村初中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不是很科学,信息技术老师的主要地位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尊重,这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方面。同时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老师通常被视为一个全能型的老师,其可以身兼数职,像是专业的老师、电教人员、互联网管理者、课件制作者等等,还需要承担着整个学校计算机软件的维修工作。这部分工作都导致信息技术老师始终处在工作的状态中,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也没有时间去解决课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没有时间去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让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有所降低。
        二、改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少讲精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整个授课环节中,老师一定不能采用传统的“填充式”和“灌输式”的授课模式,让一科充满趣味性的学科变成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抑制了学生想要自主学习的意识,更是让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秉持着“少讲”和“精讲”的原则,就是指把学生一定要知晓和掌握的教材内容为其开展讲解,其余知识则由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完成学习。因为每一位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初中阶段进行学习的起点也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他们在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等等方面也就必定各不相同。自然,统一的授课目标和标准是无法满足所有学习对学习的需求,老师就能够把部分简单易懂或者是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让他们自己去积极的完成,将充足的时间提供给学生们,让其在实践过程中多多练习,在实践过程中多多思索,切实体现出学生们的真正实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趣味性。
        (二)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精讲多练就是说老师在开展授课的环节中着重讲解重难点知识以及操作方面的难点,其余的学习内容则完全转交给学生们完成。以往的课堂通常是将老师作为核心,老师借助单纯的讲解来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们,学生就要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延伸。在学习环节中,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听讲的状态,其是接受老师灌输的直接目标。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极易无视学生们的自主性、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势也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目标是把学生对理论性内容的学习转变成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去检验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让他们在实践环节中发动脑力、开展联想、切实发挥,进而让学习成为初中生的一个自主学习习惯,真正培养他们形成较强的操作能力,增强其自身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自我创造能力。比如,在教导学生们如何制作表格的时候,老师仅仅需要设计出几种简单的表格为他们进行展示,并讲解表格制作的各个要点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就要提供给学生们开展自主学习和亲自操作。使学生在实践的环节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而老师则要体现出引导者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支持学生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拥有发展尤为快速、更新时间较短等等的优势,因此课堂授课的重点并不仅仅是一两个重难点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技能,需要在辅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借助自主探究的方法来了解计算机的多种操作方式和使用技巧。此种“适当放手”的授课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拥有较大弹性的。不管是老师单纯的“讲解”,还是学生一味的“练习”,都是不仅能够循序渐进,还能够海阔天空;不仅能够点到为止,还能够深层次探究,切实在一收一放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技能。比如,在教导学生怎样在Word中插入表格时,老师就需要在学生插入表格以后,对表格的整个边框与底纹做出设置,接着再对行高以及列宽进行一定的调整。学生在开展练习的时候,通常会由于个人水平的不同甚至是兴趣的驱动,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尝试应用各式各样的边框色彩与底纹的形式,此时老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能力,来对他们制定出不一样层次的标准,进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快速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该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让其能够先产生质疑,然后自主探究,学会怎样合作学习。
        结束语:总而言之,若是想构建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就一定要借助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授课手段和授课方法来开展教学,让部分充满无聊与乏味的理论性知识变得越加新颖有趣。并且,老师还应该让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与技能都应用到实践环节中,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进而为他们的进步和发展铺垫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伯萍.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对策[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378-379.
        [2]陈海东.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185.
        [3]司清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2013,12(02):186-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