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道法学科低年级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栾林
[导读] 作为一门以育人为主旨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

        栾林
        福州金山小学350007
        作为一门以育人为主旨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
        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涨船高”、“共同进退”。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才有可能获得越高的素养。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为素养的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求两者的对应与衔接,结合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一、从教材设计出发,倡导活动化的教与学
        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并没有改变低段德育课程的性质,而且“活动性课程”特征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化。
        这一强化,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栏目名称中。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分2—4个栏目,栏目的名称相当于“题眼”,直接点明了栏目的内容和教学的组织方式。统编教材编写的活动性特征,在大多数栏目名称中就已显现出来。
        如一年级上册中“‘网’到一个新朋友”栏目,引导学生通过“网小鱼”的游戏认识新同学;“校园探秘”栏目下,设计了一年级新生寻访校园设施、熟悉校园环境的活动;“玩个课间小游戏”栏目,引导孩子通过玩游戏,学会安排自己的课间生活;“开个玩具交流会”栏目,设计了孩子放学回家后的同伴交往活动;“开个元旦联欢会”,引导孩子通过联欢会的形式迎接进入小学后的第一个新年,并通过联欢会这一集体事件,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过集体生活的能力。
        后续的几册教材中,这样的活动化栏目设计继续强化。如一年级下册“和风儿一起玩”“走,看花看草去”“送‘小伙伴’回家”“快乐地分享”,二年级上册“说说我的周末”“全班来跳集体舞”“把‘约定’做成文明棋”“我们一起来设计”“大家一起来动手”等等。这些栏目,从名称到内容都彰显了活动性特点。
        其次,“活动性课程”的特征还体现在课文的内文设计中。有些课文栏目名称的活动性特征不明显,但内文设计无不是活动性导向。
        如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一课,教材设计的第一个栏目是“有人帮,不一样”,这是一个结论性栏目名称,活动性特征不明显。但在这个栏目下,教材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蒙眼画鼻。孩子们通过有人帮和没人帮的游戏比较,体会到“一起来”的意义;又如,二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班”一课,教材第一个栏目名称是“班级生活快乐多”,教材先呈现班级生活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的快乐情境,然后通过小主持人“我也来说说我们的班级生活……”这样的引导语,将教学向活动化过程推进。
        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习者体验的深度与强度。创设自主参与的活动情境,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统编教材从编写设计出发,倡导活动化的教与学,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改良,更是对德育课程教学的改进。
        二、注重规则教育,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
        作为课标之外另一个指导《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是“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低段《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写认真落实大纲要求,体现了“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的显性特征。


        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低段统编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的每一课都有规则教育的内容。以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安排了爱护书包文具的新生规则,“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涉及同伴相处的规则,“我认识您了”一课交代了与老师交往的规则,“上学路上”一课呈现了基本的交通安全规则,这些规则教育内容是教材编写的重点,自然也是课堂教学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段,注重规则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
        对低段学生而言,规则往往是刚性的外在约束。怎样将这样的规则转换为柔性的内在自觉,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进行了积极尝试。教材将规则教育的内容隐含在孩子的生活性话题之中,这样不着痕迹地呈现,也带给教学充分的延展性空间。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爱新书,爱书包”板块中,教材创设了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的课堂情境,其中一个孩子一边整理书包,一边提出了“弹弓也能带吗”这个问题。弹弓能不能带到学校,表面上看是一个规则问题,但实际教学却不是简单回答“能”或者“不能”的过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孩子比较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理解小学生活以学习为主,幼儿园生活以游戏为主;接着教师需要组织孩子讨论,既然弹弓、玩具不能带到学校,那么书包里应该装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是在不断帮助孩子认识小学生活的特征,回应“新生活适应”这个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核心主题;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学会整理书包里应该装的书本、文具和水杯等其他生活必需品,新生活自理的教育也暗含其中。
        这样,将规则教育内容在生活情境中体现,不生硬,不突兀,贴切自然;同时,生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也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延展性空间,让规则教育入脑、入心,润物无痕地被孩子接受,并规范他们的行为,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落实行动实践,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个主题“可爱的动物”,这个主题注重人与身边动物的共在共生意识,注重人与动物友好、和谐相处习惯的养成,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低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同情心。他们喜欢观察动物、模仿动物,也喜欢和动物相处。但是,因为尚处于自我中心为主的年龄阶段,在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时常因为对动物的盲目喜爱,往往以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来对待动物,缺乏站在动物习性的角度去关爱动物的意识。有时因为法律知识匮乏,甚至出现食用、伤害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堂上,请学生现场演绎《明明和麻雀》的故事,重点展现小麻雀被抓住又被放了的心情变化。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1.猜一猜,关在笼中的小麻雀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如果小麻雀没有被放掉,会怎样?2.说一说,明明那么喜欢麻雀,为什么又把它放掉?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3.论一论,怎样做才是真喜欢动物?经过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麻雀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现在猎捕、出售、食用属于违法行为。明明把小麻雀关在笼中的行为,不仅伤害动物朋友,而且可能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所以我们不应随性喂养小动物,应该学会理性对待动物朋友。”
        这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动物被剥夺的自由、被适当的关爱的情感,明白动物需要自由的道理,真正懂得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喜欢、不替动物着想,反而给它们带来了伤害,甚至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喜欢动物要用正确的方式,只有尊重动物的习性,让它们自由成长才是真正的喜欢。在生活中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饲养方法,能更好地照顾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们通过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升对现实处境理性分析、正确判断的意识,发展承担伦理责任的能力,学生开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实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基础教育整个过程和所有学科。只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始终用“情”点亮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将水到渠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