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丽
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 400700
摘要:儿童水墨画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并不够好,儿童在小学阶段学习国画,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阻碍因素呢?本文就针对于这个问题,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到儿童在小学阶段水墨画兴趣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国画 趣味 现状 原因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 这种国画教学,孩子学习的信心被摧残,热情越来越淡。在农村学校的具体实施开展还是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一些父母的艺术教育投资意识不强,孩子书包里唯一的美术工具是六年如一日的蜡笔等普通绘画工具,有极个别的孩子蜡笔还是幼儿园时候带来的;现在外来务工子弟的孩子占据了半壁江山,给农村小学带来了教育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些孩子跟着上一辈的老人一起生活,父母很少关注或从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美术学习只能是一种奢谈。
再者美术教师水墨画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都说老师得是一眼永不会干涸的泉眼,才能给自己的学生带去源源不断的知识,同时教师本身也能在教授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反思进而提高。可是我们有很多的美术教师在专业上有不擅长水墨画的,一些从专业院校带来的关于水墨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水墨绘画能力因为没有及时的提高而滞留原地踏步不前,所以目前农村小学的水墨画教学从理论知识和专业指导方面都是欠缺和薄弱的。
我们的课堂引导孩子去思考的问题太少了,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没有思考的课堂,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谈不上兴趣,让孩子在思考中学习,教师要精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由思到学,再由学促思。课堂中最忌反复讲,孩子最讨厌占用他们时间的老师,占用时间越多,他们的热情就会如冰窖里的一盆热水冷却掉,课堂上老师要精讲多练,即时反馈,不要把一件拖太长,能当堂课解决的问题,决不放到明天,不做对孩子没有多大意义的讲解。。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艺术家”,除了教师的因素,学生方面有哪里些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孩子们在学习中缺乏成功的体验,感觉不了绘画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如果总是在努力以后得到不置可否或否定的评价时,自然也会失去激情。国画学习也一样,我们画好后,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有的老师以画为主,忽略作品展示的过程。国画课学习后,孩子需要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那么,正确恰当的美术评价就级为重要。有些教师就喜欢找缺点,而孩子本就初学,看到自己的作品根本就无法评价,内心只能以“像不像”这种原始的本性来判断,如果这时老师再站在很高的角度去评价,那只有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提高孩子的鉴赏水平”。以前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个叫唐佳乐的男孩特调皮,总是坐不住,画得也不行。有一次我发现他画得挺认真的,我就表扬他不错,告诉他要小心上色,第二次见到那画,颜色上好了,不出众,也未上背景色。我就告诉他,上了背景色应该很好看。第三次见到这幅画时,他已非常仔细地上完了背景色,由于有了背景色的衬托,一张技巧平平的画也蛮好看。当即,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后来,他一直挺喜欢这门课,即使他画得不好看,他也不会乱画,而且他对自己的画还挺自我陶醉的。批评是最差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水墨画教学与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更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与感受。新课程在低年级开设的水墨游戏,如第八册《水墨游戏》,带领学生感受水墨在宣纸上的有趣变化,调出浓淡枯湿不一的墨色,在宣纸上画点、线及各种图形;第六册《妙笔生花》用点、线进行有节奏的水墨造型,水墨画就是这样以轻快地游戏形式进入学生的视角,但是总感觉这样的水墨画教学似乎又缺少点什么,在短短的几个课时里,仅仅通过简单而又随性的水墨游戏学生怎么来得及认识这博大精深的水墨画,何来传承与发扬。
水墨画几千年悠久历史,前辈们已经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也制定了特定规范。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先生是这样阐述水墨画技法的:“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故日:画在有法无法间。”这说明水墨画学习是有法度的,如果把儿童水墨游戏与儿童学习水墨画等同起来,那儿童的水墨画便成了无本之木。儿童学习水墨也不能离开水墨画的根,所以,儿童学习水墨画也需要适当学习一些正确的、必要的方法。
其次,孩子不会欣赏,评价美术作品。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四大内容之一,也是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是专门的美术欣赏课,还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随堂欣赏,都要使孩子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教学设施简陋,不能形象直观的让孩子获得美的享受,还有我们在教学中忽略欣赏的内容的渗透。我们只有具备了欣赏的能力,才会注意周围的美术作品,也才会去评价他人的作品。
再次,美术中的专业术语的学习,以及美术中学习分类太专一化,缺乏与生活中的联系,或者美术学习直接进入生活中,而缺少美术知识的过渡,以至于造成孩子学习困难,学到的缺少强化,例如六年级教材《天街上》这一课就直接进入生活,而前面根本无相联系的内容,显得孤立,知识缺乏连贯性。五年级上第1课《哆唻咪》,就是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的学习,却没有在生活中运用,缺乏对这两个概念强化,就直接学习服装设计,其实这个知识点可以多做强化,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这样的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这单一的一部分,让孩子明白我们美术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美术不仅是美的享受和创造,还应当知道美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左右着我们的心情、我们的生活。
另外,教学用具单一,学生的信息量太少,跟不上时代,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
然后,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当,消磨孩子的兴趣,这些也许是一种不经意的表现,却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小学生画水墨画有许多的偶然性,充满了意外之趣。他们对浓淡干湿的笔墨造型技巧不是太强,墨的层次分不清关系,水的运用也掌控不好,每一笔都是未知,每一笔都在探索,最终呈现的虚幻混沌的效果,可以说是真“写意”。
那么在具体的水墨画教学里,学生画面中的偶然性表达,画面上的有意思的墨色,到底好不好?这些偶然出现的水墨画面里,孩子们其实并不明白画了什么,更无法获得在水墨这一形式语言里的有意义的表现追求。所以,儿童水墨画具体的技法性表现中,所呈现在画面上的偶然与必然,应该是我们所有美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著名国画家何水法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目为《“水法”通则百法通》的文章,文中禅释了“水法”在水墨画中的特殊地位。国画中的墨分五色都是由水法而生,但儿童水墨画教学,不能将水墨画技法讲得太深、太专业。可如果不涉及这些中国画的最基本的技法,学生笔下的墨就会成为死墨,那水墨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孩子之所以缺乏对国画的兴趣,最大原因是我们没有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没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顾琴.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分析.《当代家庭教育》2019年13期
[2] 朱燕;;浅议小学美术趣味化教学实践探析[J];新智慧;201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