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萍
(1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2,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基于多元治理理论、以企业视角系统设计的多方联动激励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运作正向支持的外部机制。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力量,其在校企业合作项目中往往表现出动力不够,更多的停留在碎片化、表面化、临时性与局部性。要构建企业、高校、政府与行业组织多元治理下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激励;机制
一、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概述
随着治理经验的积累与探索,相关社会治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推进,传统的一元治理已不再适应社会化管理,多元治理自然而生。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打破以政府行政指令推动下的教育管理,而由高校、企业等多个主体为实现校企合作共同的目标,而通过建立民主联盟,以互动沟通、协同配合的形式共同实施管理。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管理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高校、社会中介、企业等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范围内开展多元治理。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手段的多元化。多元治理手段可以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的民主协商,协调配合等。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目标多元化,实现各主体公共利益,各主体互动与合作的关系。
校企合作不单单是学校和企业间基本的业务往来与项目合作,而是以共同培养人才为中心,以高校、政府、行业与企业等多个主体协同联动为依托,寻求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共赢未来。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仍处于粗浅的探索阶段,多元治理模式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合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校企合作多元治理呈现碎片化倾向。从相关文献和实践情况看,大多数校企合作在政策方向上非常重视,具体到落地上仍然还是停留在一般工作上,改革与创新不够。校企合作只是临时性、局部性与阶段性的合作,企业主体性发挥不够。其次,校企合作多元治理呈表面化倾向。相关政府缺位或引导不够,校企合作没有系统的规划与安排,形式化比较突出,任务性过于浓烈,表面话特征明显。第三,校企合作多元治理呈现出短期化倾向。人才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教育的根本规律决定的。校企合作要保持稳定性与持久性,但当前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格局未形成,合作基础不稳,机制未完善,需求未充分挖掘,合作周期相对较短。
二、多元治理下的各方联动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设计的主体政府、高校、企业与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各主体之间的诉求点不同,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较为复杂。在多元治理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要综合权衡兼顾各主体的利益关注点,各主体要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包括优劣势与资源匹配等多因素,明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智能职责与权限边界,从而构建起其企业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参与治理的校企合作格局。
良好多元治理关系的构建并持续下去得益于各主体的主观意愿与合作动机。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激励机制要充分激发共同治理动力,实现各方利益诉求,形成正向治理闭环,从而确保校企合作治理的持续推进。在多元治理模式下,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着手,从政府高校、行业等多元合作考虑,统筹规划多元协作治理下校企合作多方联动激励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将其核心动力作为激励机智的核心,也就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情怀、社会责任及核心利益这三方耦合与联结。政府在校企合作多元治理中更多的发挥法律、行政、经济等多重手段进行统筹协调,搭建校企合作多元治理平台,发挥统筹协调全局的作用,做好规划引导并组织落地执行。高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其要根据校企合作要求,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结构及业务水平,强化其在校企合作中对其他方的利益满足,从而构建校企合作激励的协同机制。行业机构是校企合作的第三方主体,其把握行业发展全局与趋势,指导校企合作运行,在校企合作多言治理激励模型中发挥了协调机制。
三、多元治理下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构建
1、发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机制
按照激励理论,触发激励主体开展某些工作或行为的核心点是其自身要有足够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内在原生动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力机制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服务人才培养的教育情怀。众多高校都有企业主的身影,比如图书馆命名、教学楼命名、院系命名、实验室合作等等,最知名的要数邵逸夫图书馆,还有设立高校奖学金,捐资助学等等,企业家们以其自有的形式支持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促使企业参与高校共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家情怀,其对教育的寄托,对教育事业的期冀,是企业家教育情怀的体现。支持推出教育事业发展是人所共知的美德。企业教育情怀使然,促使其支持参与推动教育,而且同时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与社会影响力。第二,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除了创造利润这一核心目标之外,其在保障就业,谋求社会发展,创建社会福利等方面被寄予厚望。高等教育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基础性作用,企业参与并承担教育职能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其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相比以往感更加强烈。第三,企业人才资源发展的战略需要。企无人则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动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获得其发展所需的智力资源。企业通过创办高校或者企业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支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三个方面的动机是相互影响与支撑的,合力促成其持续深入开展的校企合作有效动力机制。
2、政府以规制与服务为引擎的驱动机制
企业激励是一项牵涉教育、财政、工商、税务、人社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在多元治理框架下,政府应以规制和服务为引擎来推动校企合作。首先,要以法治促责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工作,把企业社会责任提高到国家法治高度,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地位、责权利。鼓励条件成熟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法规与办法。其次,建立完善制度,确保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合法利益。联合多部门成立校企合作专项管理机构,搭建合作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激励导向机制,鼓励企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第三,以政策强服务,因企施政,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税收、奖励以及金融政策。按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容、项目与参与时间因素等,给予税务减免优惠等,给予企业正面宣传激烈,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同时可以组织开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指导与支持。
3、高校要加强改革并建立校企激励的协同机制
实现与企业合作的匹配协同程度,使双方组织运行与利益实现最优化的共赢,高校亟须一场围绕办学观念、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变革。高校要主动优化办学观念,回归教育本质,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发展为落脚点。校企双方需坚持互信互利为基本原则,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运行特征的合作机制,确保合作良性运作。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的源头解决企业疑虑,校企共同育人,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与能力,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科研中,为企业生产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允许教师个人以产权、专利、管理和技术参与企业入股分红。
4、行业组织要发挥第三方指导协调机制
行业协会科研弥补校企合作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的不足,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实现高校与市场对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业协会牵头成立校企合作行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多元运行机制,设立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行业人才评估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李柯柯,查吉德.多元主体共治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 (3)
[2]佟婷,张琦.中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