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君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第五幼儿园 325800
摘要: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心理、社会和文化能力,以实现其充分发展。深化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和改革学前教育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了非常好的趋势,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学前儿童心理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目前,我国对促进学前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大大加速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唤起儿童的智力欲望和好奇心,促进儿童智力劳动的全面和谐发展,并为儿童的健康和幸福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儿童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得到优先重视,这是学校五个活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差距。本文重点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希望在学前教育工作者中间引起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反思,并为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概述
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由于包含多种复杂特征,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1.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一项教育活动,旨在通过使用适合儿童身心发育的教学方法和工具,确保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精神素质,促进和谐和谐的发展和全面提高优质教育,包括幼儿的健康、动机、人格和意愿教育。
1.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是培养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幼儿的情感、态度、行为和习惯,培养其个性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其适应社会。提倡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方面全面发展整个幼儿期的质量;解决不健康行为问题,提高健康意识和能力。最终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作出努力,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主要重点。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不恰当
目前,许多家庭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意识形态偏见,认为教育儿童就足够了。无视对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只向他们提供满足情感需要的物质手段,以及心理学学前教育框架、教师往往不了解个人之间的差异,也不考虑个人的特点。在教育中,当儿童遇到他们不喜欢的活动或教学方法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不利于儿童的道德和美丽的全面发展。
2.2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
2.2.1师生关系不和谐
学龄前儿童通常更依赖于父母,而且由于他们的年龄,他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生活问题,因此在离开父母时产生了一种抵抗和安全感。学校不同于家庭,某些教师负责学龄前儿童的工作,经常根据教育的总体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迫使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从而引起不满、焦虑,不愿意积极参与,甚至让老师感到烦恼。
2.2.2学前儿童间关系不和谐
学前儿童由于心理机制发育不成熟,经常会有一些自己的小情绪,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也比较差,很多学前儿童都不愿主动和别的伙伴主动交往,特立独行,最终导致弧僻冷漠的性格,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孤立无助,如若长期这样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障碍。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很快融入集体,交到比较好的伙伴朋但是小孩子之间比较容易爆发矛盾,产生争吵,因此也需要老师及时的开导,促进学前儿童之间关系和谐,健康成长。
2.2.3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
今天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中宝,整个家庭的爱情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在被送到学校之前,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在学校里,很多事情不符合他们的意愿,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哭泣,非常不稳定,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学,控制力就会减弱。不能管理他们与同学的关系。而且非常的不理性,甚至破坏公共财产和抢劫他人财产,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学校课堂教学,学龄前儿童非常活跃,在其他学校上学同学们在课堂上闲聊,玩耍,无视教室的纪律,老师说得太严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灵。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促进家园互动
家庭是幼儿发展的主要环境,幼儿的心灵反映了家庭环境的美好与邪恶。积极的父母作为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人物环境,家族性在对父母进行心理教育培训的同时,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心态,并维持一个交流环境。
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活动包括在家长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学龄前儿童,应为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建立一个特别的心理保护制度。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与音乐、艺术、体育等教育活动相结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环境,要确保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动态。第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游戏,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用游戏来对学龄前儿童就行教育是最好的方式。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学前教育选择游戏主题,参与游戏活动,发展环境,与同伴结交朋友,帮助培养自我意识,与情感形成、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一致。在游戏活动中发挥教育作用,使学龄前儿童有真正的乐趣。提高社会认识,加强学龄前儿童与其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3.2关注学前儿童个体差异
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结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也可以通过建立心理轴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展开更加专业的心理治疗,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的养成。幼儿园教师可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维持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的健康意识。因此,应当注意各种形式的歧视。动态与适宜的鼓励学龄前儿童重复他们学到的行为和技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行为和技能,并采取行动。稳定的学龄前儿童的心态更直观,强大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好的例子,不需要对它感兴趣,并且学会了如何以隐形的方式行事,这最终将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简单来说是社会和国家的共同目标,少年强则国强。幼儿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这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问题。国民的心理健康培养是需要从小做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这样才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定期举行家长会议,提高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以确定学生的问题得到发现和解决。解决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是为了促进学校和家庭的发展目标,为幼儿创造优质的个人行为。
参考文献:
[1]强帆.浅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调整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9):179.
[2]李艳菊.试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9):15.
[3]李明.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运城教育[J].山西教育(管理),2020(07):8-10.
[4]高小琴.学前教育幼儿潜能过度开发问题研究[J].成才之路,2020(08):98-99.
[5]周芳菊.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家长,2020(08):4+6.
[6]庄银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家长,2020(03):7+9.
作者简介:姓名:包丽君 出生年:1986年3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浙江龙港市 学历:大专 现有职称:初级 主要研究方向或从事工作: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