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浩然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一年级开始带班,我就把新课标中的写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刚开始带班,我发现本班学生书写能力较弱,缺乏笔感,书写状况不容乐观。从刚开始的“一、二、三”写起都困难重重,一节书写课,远远不能完成任务。然而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汉字书写的现状背后,我们从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到一位班级管理者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汉字书写与做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呢?再进一步落实到我们教育第一线,作为一位最基层的班级管理者,学生的成人是否更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我从“写一手好字”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从中培养习惯、磨练品质、建立自信、从写字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一、从规范书写到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习惯养成,规矩在先。
小学,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惯养成规矩在先。《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书写的要求是“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依托课标,我对学生提出了书写姿势、握笔姿势的要求。并且培养学生书写中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通过培养“识字小老师”,来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认真书写,培养学生认真做好每件事的意识,结合平时的班级管理,将养成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吃、穿、卫生、排队、物品摆放、学习等”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中。
(二)树立榜样,规范在心。
我利用小学生都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老师当堂书写,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对孩子们是最好的示范,而且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示范。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当堂书写,而且写的字形规范,间架匀称,富有神采,给小学生以美感,他们就会非常倾慕,会敬佩老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对写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每次我在课堂上规范书写时,孩子们都发出赞叹声,从他们一个个闪光的小眼睛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决心和认真。
(三)家校联动,支持在后。
低年级,重视书写已成为我的首要工作,这项工作我也在家长会上与家长做好了协调沟通,取得了家长们的一致支持。每天课后我的微信成为了我与学生情感交流,批改书写作业的好工具。每次孩子们发来他们的作品,我都赞赏每一次的进步,逐渐地孩子们建立起了自信心。
有了家长的支持,老师的引导和自信的重拾,学生们通过写字这件小事,体会到了做每件事都要像写每个字那样认真,日久天长,逐渐养成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有矩,从而笃行之。
二、从规范书写到德育渗透——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书写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初见成效只是第一步——建立自信。而后续的坚持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在书写要求上要持之以恒,这样才会让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逐渐从无形转变成自觉。但坚持,并不是件容易事。凡事要想有所成就,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何况,写字其实是一件漫长而无聊,枯燥而寂寞的事情。柏拉图曾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为磨炼学生耐心,首先,在平时我会努力控制书面作业,不做疲乏战术;其次,我会提出明确的书写要求——“整洁、美观、大方”。利用“书写三颗星”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字有明确的评价,时刻做到心中有数。
渐渐地,学生做作业就能做到一丝不苟,书写、成绩双丰收。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书写,不会因为写字而感到孤独寂寞冷,而是从书写体会到快乐与满足,作为教师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三、从规范书写到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书法欣赏中的审美认识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指出“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和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甚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例如:会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对于汉字的结构的把握,适当地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欣赏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名家书法作品。
(二)书法比赛中的审美体验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书写的兴趣,我会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书法比赛。并且经常在班内举行书法比赛。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将期望区分为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效能期望是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推测或推断自己是否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结果期望是对自己某一行为导致的结果的推测。在当事人肯定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某一种活动时,肯定并有信心能够带来某一成功的结果,此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我利用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学生在书法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这样的结果促使了他们更加认真地练习写字。
(三)趣味活动中的审美提升
罗杰斯认为学习过程中要强调人的因素,要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题,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态度、兴趣;学习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倡导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处于自发的学习状态,能够自己确定评价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学生就成了自我负责任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就成了自我负责任的学习。因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观点。为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唤起学生的需要,在枯燥的书写训练之后,我决定开展“互换作业本”的活动。刚开始,我还故作神秘,当学生了解我开展的这个活动时,积极性高涨,立刻都活跃了起来。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为避免有不认真、不珍惜别人作业本的情况发生,我尝试让书写水平相当的两位学生互换,当实施了两周后,我发现作业情况大面积地改善,他们的书写越来越认真、越来越美观。学生的心理获得了满足和需要,学生在自身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对书写产生更高地兴趣和欲望,才能对汉字中的“美”有自己的看法,并为达到这种“美”而自觉地努力。
四、从规范书写到心灵沟通——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治大国若烹小鲜,慢火煎,轻轻翻。治班亦如此,要精准掌握火候,更要懂得收放自如、进退自然、张弛有度。但前提一定是在充分了解班级、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下。若无沟通,了解无从谈起。书写成为了我们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每一次课上对优秀书写作品的展示、对书写进步学生的赞赏、对书写有困难学生的真诚鼓励,都是我们情感沟通的契机。每一次课后微信的批改、朋友圈的展示集赞,都是对学生无声的支持和鼓励。每一次的“一起练字”行动都是在教学相长、相互了解、共同进步。书写,让我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使我们之间的心变得更近更贴了。
郭沫若先生曾讲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是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律,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行为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做事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去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郭老的话道出了写字的真谛。写好字对于一个人习惯的养成,意志的磨练,思维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情操的陶冶和思想品德的修炼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