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体验活动——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严琼
[导读] 核心素养的培育被置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严琼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内容提要]核心素养的培育被置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如何更有效地达成品德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设计好体验活动尤为重要。体验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要走向学生的生活,要构建走心的情境,要体现学科间的融合。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验活动 学生生活 情境  融合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品德学科在培育人的品格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公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它怎样培育人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有价值的议题。
        然而,多年来,品德教育的效率令人担忧。学生往往是口头上满腹经纶,内心却是无法认同; 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在生活中没有践行。归根到底是因为教学没有触动孩子的内心,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没有让孩子去参与、去体验。北宋张载《正蒙·大心》提出“德性之知”这一理念,是指通过体验获得的,与自己整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知识、情感和信念,是人的“第二天性”,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德性之知”从哪里来?是直接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和个体生活体验、经验发生连接、引发感动而构建成的认知。可见,设计好“体验活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体验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在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研究核心素养的内容,以此为导向,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如:《怎样与他人联系》一课,可以培育学生“社会参与”与“自主发展”,细化到教学目标之一——“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学生与家人打电话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同学在用词、语气上都要进行一番斟酌,这是一个体悟与实践交替的过程,同学们仔细观察,做出评析,从参与者的表现中体会到礼貌的具体表现与重要性,学会了打电话。《我们的民风民俗》则是“人文底蕴”的培育内容之一,引导学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目标之一。请同学们设计制作家乡民风民俗的名片,在组内汇报交流。挖掘班级资源,请同学演唱家乡的曲目、带大家做家乡的游戏,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体验活动要走向学生的生活
        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核心素养则是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核心素养的形成规律与品德课程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后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能让孩子积累真实的生活素材,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与教学目标产生共振,潜移默化地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可从三个层面展开:课前的调查采访、亲身实践;课中的情境再现、模仿表演;课后的动手操作、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如:《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教学中,课前让学生分为几组奔赴不同的场所(家庭、学校、社区、街道等)采访为我们服务的人。同时搜集“一碗米饭”的诞生需要多少个流程,记录下来,在搜集的过程中已经体验到有很多人为了我们在默默付出。课堂上播放劳动者的工作片段,在组内交流学习的感受。学生从具体可感的音画资料中再次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感恩之心得以培育。此时进行行为的指导就水到渠成了。在结课时引导学生书写“爱心卡”抒发情感,课后开展“我为人人”的实践活动,在付出中培育了社会关爱,在实践中得到自主发展、学习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


        三、体验活动要构建走心的情境
        素养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品德课堂因其时空的限制而存在封闭性,情境的创设尤其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定好情境的基调,如:弘扬正气的、引人同情的、让人痛心的、引发思考的……其次是精心挑选文字、视频、音乐等内容,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自身优势营造立体的氛围,让学生深入其中,引发内在的情感体验,身心俱进。如:《关爱残疾人》一课,教师制作了马路护栏、人行横道,PPT上出现车水马龙的情形,给同学蒙上眼罩扮演盲人过人行道,刚走几步,突然“嘎吱”一声,一辆车差点撞到他。盲人扮演者吓得一惊,一边拍着胸口一边说:“眼前一片漆黑,不知自己身处何处,听到车辆的声音,吓出了一身汗,以为快被撞到了。”同学们也纷纷表示:“盲人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需要帮助。” 真实的场景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使人自立、自主、自动,是人的生命意向的集中体现。情境不仅有课堂,还有家庭、社区、公共区域等,一切存在于学生周围的情境都能对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多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走向家庭,走入社会的开放性强的体验活动。如:习惯培养主题方面的,就引导学生设计家庭计划书与评比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可以号召家长带着孩子开展参观寻访活动,观看影片等。培育爱心方面的,则引导学生走入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
        四、体验活动要体现学科间的融合
        北师大“核心素养”研究的专家林崇德教授说:“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不能孤立地进行单独培养或发展,尤其当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时,须更加强调其综合性和整体性。” 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而体验活动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融入更多学科的特色。如《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师生共同发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再组织同学们分组研究在不同生活情境下,应该选择怎样的交通方式,这样的体验活动融入了综合研究课程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使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了培育。再如《擦亮眼睛》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教师给各组准备了碱水与姜黄纸,让同学们亲自做实验,揭穿了“斩妖见血”的伎俩。《地球在发低烧》一课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知识,教师就让同学做实验见证了“二氧化碳比空气更易吸热,而更难散热。”这一性质。这些科学实验比说教和看图片令人更加记忆深刻,也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实践能力。还有欣赏音乐来激发情感,创作图画以展现思想,引人阅读以拓展视野,列举数字来加深认识等等,在品德体验活动中的融合更是不一而足。,
     在个体的终身发展中,需要核心素养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情况,而品德方面的素养是做人的基石,成才的保障。体验活动,作为呼唤学生心灵共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应该就是对核心素养的“培育”的较好诠释吧!

[参考文献]
[1]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教育科学研究.2014.03
[2] 辛涛 姜宇 林崇德《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6
[3] 刘俊清《浅谈思品课中活动体验式学习》.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02
         
                        (联系方式:苏州工业园区琉璃街6号方洲小学   215028
                                                                电话:15150157087   QQ:33270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