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若谷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 中文系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 要:怎样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篇高水平的考场作文,一直是考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2020年中考作文《合唱》为例,从破题入手,试图找到快速提高考生应对考场作文的方法。
关键词:陕西省;中考作文;《合唱》;解读;分析
考场作文,每位考生面对的题目都是一样的,但写出的文章却千差万别,这其中有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个人阅历的原因,但最直接也最具体的原因则是审题能力的差异。
一、造成考生不会审题的原因
写作考场作文,每个语文老师都会在考前叮嘱考生要认真审题、仔细看清题意、注意千万不能出现脱题、偏题等现象云云。尽管说了这么多,但说实话,收效不大。大部分考生虽然守住了底线——没有脱题,但这只能算是解决了“温饱”——但求无过,不求有功——顶大只能算是一篇平庸的作文。原则上来说,这个不能看作是学会了审题。
老师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却是“事倍而功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老师虽然强调了审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教给学生可具操作性的方法。结果就是:熟悉的题目会审了,遇到陌生的题目便又犯难了。
在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来不给考生讲脱题与偏题的问题,因为我知道讲这些除了会束缚住考生的手脚,让考生变得谨小慎微,不敢临场大胆发挥,此外,什么作用也起不到。我更愿意花时间从正面给考生讲如何审题;也就是说,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审题的方法,文章压根就不会出现脱题与偏题,身正还怕影子歪吗?
具体到审题,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在题目之中。这儿所说的“一切”,既包括文章的主题,也包括文章的思路;题目不仅告诉了你应该写什么,甚至还告诉了你应该怎么写。当然,你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练就这样一双“火眼金睛”,也才能看到这“一切”。
二、2020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合唱》解读
接下来,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解读2020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合唱》。
“合唱”一词,从词语构成上看属于偏正结构,即“合”是用来修饰限制“唱”的,与“合”这个语素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有“独”,组词如“独唱”,或者“单”,组词如“单干”,还有一个语素是“分”,组词如“分心”或者“散”,组词如“散失”。
而作为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语素“合”,其实才是这个词中的关键语素,抓住了这个关键语素,想使文章出现脱题都很难。“合”可以理解为“合作”,并进一步引申为“团结”、“齐心”……等等。
我们发现,作为作文题目的“合唱”一词,“唱”这个语素的意思已经被虚化了,它可以被任何一个语素所代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去干任何有价值、有意思的事情,除了唱歌,还可以去跳舞、打球、拔河等等。这样,“合唱”一词就限制不了我们,凡是能体现出合作的力量与价值的,都可以写。
想到这里,脑海里立刻就会冒出一大堆与“合作”有关的句子,比如:“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或者,“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无意间,文章的主题也有了。
三、2020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合唱》写作
具体到写作,今年的疫情就是文章素材的重要来源。疫情爆发之初,正值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很大,一旦疫情失控,那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极有可能导致万劫不复。但由于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硬是靠钢铁般的纪律和意志,控制住了瘟疫的肆虐和蔓延。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中国力量!
文章的结构可以采用“三分法”:那些被称作“白衣天使”的逆行者,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瘟疫死死挡在了身后,每一幕都让人泪目;那些接到命令连夜赶赴武汉的军人,当他们列队登机的照片被传上网络时,民众沸腾了,都说中国有救了;还有无数的志愿者,舍小家顾大家,四处奔走采购防疫物资,连夜发往武汉,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文章还可以采用“二分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写。这个对初中生来说,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不建议采用。
当然,“合唱”的前提是“独唱”,没有过硬的“独唱”功底,“合唱”便难以拥有像《黄河大合唱》那样奔腾咆哮的力量与气势。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想加入到这场民族的“大合唱”中去,我们每个人就得从现在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苦练内功,这样,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方能吼出那句铿锵有力的声音——“国有难,召必回”。否则,就会像《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处士那样,得到落荒而逃的下场。
四、与2019年陕西省中考作文《做个诚实的人》比较
1. 不同点:
“合唱”是一个词语,“做个诚实的人”是一个短语,相对来说,“合唱”不如“做个诚实的人”意思完整,写起来稍微要难一些。当然这是辩证的,“合唱”因为少了修饰和限制,写起来也会相对自由一些。“做个诚实的人”涉及到如何“做人”,这对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2. 相同点:
“合唱”与“做个诚实的人”中的关键词“诚实”,都属于比较老旧的话题,考生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老生常谈,看着熟悉,但写起来又倍感陌生。考生很难从特定的语境中跳出来,缺少了距离感,也就缺少了审美应有的视角,要写出新意便很难。因此,如何推陈出新,就成为这两个不同的题目共同要面对的问题。
总的来说,两个题目侧重点不同,但难易程度相近,适合初中生写作。
参考文献:
[1]陈晓辉.中考作文有一套[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谢志礼,李德龙.写作思维训练学[M].语文出版社,1998.
[3]刘畅.成为写作高手的最有效秘诀[M].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社,2006.
[4]罗晓晖.高效阅读与写作[M].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温若谷,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本科学历,就职于渭南师范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现在诗歌创作研究,中高考作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