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模式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1期   作者:1闫金娥 2张青梅
[导读]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应及时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1闫金娥   2张青梅
        1山西省文水县城镇第六初级中学  032100
  2山西省文水县实验中学   032100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应及时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逐渐淡化阅读与写作的分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基于此,以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模式的有效融合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模式;有效融合
引言
        素质教育下,初中生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课中要重点强化的两个方面。多数初中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读写融合是课标提出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读写融合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初中生在读写方面缺少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借助读写融合的设计和开展,帮助初中生实现全面提升,让初中生形成更强的语文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读写结合教学缺乏目的性
        教学目的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师践行教学行为的指导。当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效果之所以不佳,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明确,没有设定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盲目学习,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二)读写融合形式化
        新课标实施后,读写融合成为语文课中的重点环节。但是,语文课的实际开展中,很多教师为了保证课程的进度,虽然将读写融合融入到语文课中,但是对初中生的指导方式不是非常合理,导致读写融合出现形式化的局面。初中生虽然了解如何展开阅读,但是很多初中生不会对文章语言的深层次内涵展开分析,在读写融合方面没有得到合理指导,导致读写融合的优势和价值没有得到发挥。
        (三)读写结合教学深度不够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认为,读写结合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知识,没有对读写结合进行深入挖掘,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获取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无法建立积极的情感。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模式的有效融合
        (一)积极培育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尽管阅读是语文课程的主体,但是学生的阅读,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的推进,不应仅仅在于课堂的阅读,更在于课下广泛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构阅读习惯尤为关键。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重要环节,由此,组织开展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应当从课堂着手: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情境教学法、情景组织法等,将阅读内容以优美的音乐、趣味的教学方式等展现给学生。其次,结合生活,以情动人,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找到知识的落脚点,以情动人。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逐渐暴露出的问题是言之无物,空抒感情,却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在于学生缺乏生活感受。如学习《羚羊木雕》等课程时,尽管学生不熟悉羚羊,但是可以从生活中的物件、生活中接触的小动物着手。再如在《木兰诗》的学习与理解中,不妨提问学生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花木兰形象后,对此有何看法等,使学生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课堂联系课下,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品读鉴赏文章,提升写作情感
        初中语文课中的课文多数是非常经典的,有着深刻的含义。读写融合中,教师需要让初中生对文章展开品读和鉴赏,在阅读中可以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然后给初中生表达的机会。

初中生对作者的情感表达技巧以及写作方法进行感悟,然后明白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出非常饱满的情感,在其中注意词句的推敲,让初中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故乡》的学习中,教师让初中生对文章中的语言展开分析,体会作者在情节设计方面的一些技巧。其中,作者在文中设置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故乡,还有一个是理想的故乡。那么,这种设计可以给初中生一定的启发,让初中生适当模仿,对作者的文字能力以及写作功底进行借鉴。文章的品读在读写融合中至关重要,阅读是初中生对语言知识以及写作素材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其中各类的写作技巧、方法以及情节设计等,都是需要初中生加强学习的。因此,教师要给初中生更多品读文章的机会。
        (三)坚持读写结合,调动学习兴趣
        初中生在课堂上如果没有学习兴趣,自然对教学内容关注较少以及思考探究积极性较差,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革新教学理念,避免读写“分家”,以读写结合策略的精心设计和实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写作动机,在写作中激发深度阅读和课外阅读热情,进而培养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能够主动在阅读与写作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时间,享受读写结合带来的成就感。有了读写结合学习兴趣的辅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获取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例如,在《散步》这篇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兴趣乏乏,写作训练积极性较差,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渗透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将文本中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等情境还原在教室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有了视觉、听觉感受的加入,阅读兴趣大大提升。教师提出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和父母家人散过步,是什么样的情境,你能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吗?”学生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与自己写作创作联系到一起,在读写深度交融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本节课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四)发展学生读写结合的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注重语言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而读写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想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写作中去,实现学生个人写作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和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时,要注重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科学建构和运用能力,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学习中养成读写结合的主动意识,并保证阅读鉴赏后的写作不仅能写对,还能写好,实现书面表达思维能力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对于写作思维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多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读写结合训练,如扩写、仿写的针对性训练,必要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实现语文写作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例如,在《难忘的一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这篇课文,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适当记录,然后思索自己在学习中的“难忘一课”,积极融入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成果。
结束语
        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实施是现阶段我国初中各科目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将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融合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课程教学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职能,促使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耀贤.关于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87.
[2]廖承奇.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2020(06):132.
[3]郭秀华.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Z1):92-93.
[4]杨玉飞.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初探[J].读写算,2020(03):184.
[5]陈丽芳.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