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班科学区区域材料投放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1期   作者:王潇
[导读] 区域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
        王潇
        台州市黄岩区北城街道翠屏春晓幼儿园    浙江省台州市   邮编:318020

        【摘要】区域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并在活动区中投放有意义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的方式选择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的活动[3]。本文主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科学区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投放材料,促进幼儿提高自主能力、获得学习经验。
        【关键词】大班  科学区材料  投放策略
         《纲要》中指出,5-6岁的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甚至在探索过程中能通过比较、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物体的特征或者前后发生的变化。所以教师要投放怎样的材料才能发挥区域的最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现状及分析
(一)材料结构过于统一、缺乏层次性
        在科学区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采购现成的成品,例如量杯、量筒、磁铁、地球仪等实验材料,直接将材料投放到科学区工供幼儿选择。材料丰富,但是种类单一,全部都是成品材料。而成品材料的用途单一,幼儿在使用过程中无法一物多用,有时候在操作材料中只是简单的使用,用过了解其用途后便放弃科学区,或者使用其中一种材料重复着同一件事情。
(二)材料相对封闭、缺乏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之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但是一般在现实区域中,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每个区域只投放适合的材料,例如语言区只投放绘本、科学区只投放实验材料、美工区只投放绘画、手工等材料,教师总是说:“幼儿在区域中活动时,活动范围只在一个区域中,不能在区域之间相互走动。”,但是却忘记了区域之间是相互合作的。
(三)材料一成不变、缺乏创新性
         有时候,一些活动区的材料常年不变,刚开始材料投放进区域中,由于幼儿对材料的好奇,才会让幼儿不断的和材料产生互动。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材料没有经常更新,幼儿就会失去兴趣。最后活动区就失去了价值,成为一个摆设。
二、区域材料投放的调整策略
(一)重视材料的层次性
        区域材料的投放应该具有层次性,因为每个幼儿的水平不同,即同一个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的接触、互动的过程中而获得乐趣和经验,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中,不应该只投放成品材料,更应该投放的是半成品和自制材料。幼儿在做水试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投放不同类型的纸、开展纸吸水的试验;投放不同大小的习吸管,进行吸管运水的试验;投放不同的颜料,进行颜色变变变的试验;所以量杯、量筒和不同的材料结合也可以做很多不同且有趣的试验。再者,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如果投放实验记录纸,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能及时记录实验发现和实验结果,对于幼儿来说,这是一种知识再梳理和记忆的过程。材料种类丰富,层次分明,幼儿就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机会,互动过程中也会收获不同程度的经验和乐趣。
(二)重视材料的开放性
        区域之间相互开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相应的材料,开展自己的活动。在材料的提供上,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幼儿就会有充分的选择机会,还可以收获更多集体活动中无法学到的东西。

区域也能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
(三)重视材料的创新性
        区域材料需要经常更新,定期的更换区域中的材料。但是更换并不是针对全部材料,根据幼儿阶段性的需求、主题内容的改变、幼儿能力提升的需要等等,可以用增加、删减或者组合材料使材料不断处于变化之中。让幼儿保持与材料互动的兴趣。
三、区域材料投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来源
        进入区域后第一时间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大部分幼儿进入区域后,每一次都是选择的材料基本相同,对于新奇的、陌生的材料,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材料该如何操作,所以幼儿不会主动和材料产生互动。无法获得关于这些材料的经验。
        幼儿对科学的探究都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因素,从幼儿身边取材,幼儿对只有熟悉这些材料,才会又探索的欲望。还能告诉幼儿,其实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材料的使用
        区域活动中,幼儿会浪费一些时间在选择材料上。当选好材料开始制作时,区域活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接下来一半的时间里,幼儿就无法及时的完成自己的作品。到了第二次区域活动时间,幼儿没有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作品,而是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进行互动。每一次区域活动结束时,作品都呈现半成品状态。在交流过程中,幼儿无法向同伴展示作品以及讲解他的作品。减少了幼儿之间互动的机会。
四、反思
(一)区域活动的完整性
        区域活动是课程的延伸,幼儿在集体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激发的兴趣都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区域之间相互开放,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寻找材料,以便达到自己活动的目地。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轨迹来评价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和积极参与活动的状况。区域材料就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工具。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主题内容的更新或是其他原因进行投放,丰富、适合的材料如果可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那么区域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
        《纲要》中指出:为了点燃幼儿的探索欲望,唤醒创造潜能,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感受惊讶、惊喜、兴奋和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教师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轨迹,尝试用平等的关系参与其中,用对话、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去探索新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区域的空间设置、材料的投放、教师的引导都会影响幼儿认知的发展,还会影响幼儿人际交往、合作力、自制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1).
[2]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11).
[3]袁爱玲.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4]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10(1).
[5]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6]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王潇  女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   1991年06月   大学本科   二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