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1期   作者:彭洪根
[导读] 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知识
        彭洪根  
        湖南省湘乡市月山镇石柱学校  411431
        摘要:阅读是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知识、积累素材,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基础技能,因此在教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基于此,以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引言
        在素质教育实施之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的语文知识以及枯燥的训练方法,难以自我消化。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阅读时难免会出现生字生词,基础的薄弱也让学生不能在阅读中进行自我思考,不仅如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只重视书本的教学而忽略了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面不宽,阅读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爱上阅读。如果教师只是强迫学生去阅读,为了阅读而阅读,那么学生就会讨厌阅读,进而讨厌语文这门学科。因此,老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去,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其具有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课上容易开小差、缺乏阅读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而且生性活泼好动,如果不是面对很有趣的东西就难以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学生爱上阅读后,能够顺其自然地接收阅读到的知识,并且由于阅读的趣味性,一旦接受,就能够因印象深刻而长期掌握。况且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成长和开放的时期,如果能够把整个阅读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思,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知识,这不仅能够激活孩子们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探求新知识,同时也会让教师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其一,可以采用不断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内容。其二,多多表扬和赞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及时找寻和发现赞赏学生的时机,这样往往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更愿意参与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促进学生阅读自我意识的形成
        在讲授课文时,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通过独立的自我思考才能完成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教师给学生教授了大量的知识,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不到消化,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养成。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配角,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例如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去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阅读并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情感;让学生之间相互答疑,使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突出了,阅读的自我意识也养成了。
三、借助插图,使学生能够读懂文章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插图是与文章内容息息相关的,有的是人物图片,有的是景色插画,使整篇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结合文章的图画进行阅读,从而使自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例如:老师在讲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四课《司马光》时,可以先将本节课大体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画,结合司马光拿着石头杂碎大缸的图片,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使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智慧与勇敢。

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提升理解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不仅是阅读文字,老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结合图文进行深入理解,教导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可以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学会在日常中的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营造氛围,在意境中培养情感
        适当地通过文章内容营造特定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灵感来源。教师可以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利用音乐、视频、朗诵、图画等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在教《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伴以慷慨激昂的音乐,讲述课文的背景等。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回忆起相关的课文,增强学生的文学气息以及鉴赏感悟课文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主动探索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学习当中教师通常就是为学生设置一定阅读任务让学生完成,而后运用提问、检查学生文本背诵情况等形式对学生阅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验,导致学生也将语文阅读作为一项任务去做,而不是意见自己感兴趣主动去做的事,这也直接或间接地抹杀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致制约良好阅读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通过巧妙设疑的形式,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困惑的同时展开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想做一个解谜游戏一样,逐层拨开迷雾在文本中探索和遨游最终解决问题和疑惑,让学生深深地迷恋上语文阅读体会到阅读的真正快乐和魅力,推动其形成良好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在阅读《火烧云》文本时,就可为学生设置下述问题“你见过火烧云吗?”“什么是火烧云?”“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火烧云像什么?”“烧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请你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以一个“解谜专家”的角色对文本展开阅读和探索,促使其认真阅读的同时需要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最终才能获得准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以往学习和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对文本展开透彻的阅读,逐渐促成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推动其综合素养发展。
六、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近些年所提出的新概念,它的具体内涵就是由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造出和文章相匹配的虚拟情景,然后在课堂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代入文章中的具体人物进行情景体验,对文中人物的心情、动作、表现进行重新刻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推断文中句子的意思,揣摩文中人物的性格、心理等特征。采用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使学生不再拘泥于阅读课文,而是能够全方位地提高阅读能力。
结束语
        新课改下,学校和老师都要认识到增强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性,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需要努力的方向,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衷诚菲,李振双,黄玉帆,韦明俭,普顿.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C]..教师教育论坛(第六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607-617.
[2]宋祥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C]..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95.
[3]孙秀媛.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培训,2016(24):147+150.
[4]陈明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7):39-40.
[5]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2):17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