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碎香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三魁镇第二小学 32550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的更多的知识成为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在形势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为了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途径;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准。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1、开展竞赛激情趣。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适时开展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自读课文时,让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结合课后练习,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将学生分成两组,互相提问质疑,鼓励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归纳出结果,最后评出优胜者。学生常讨论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参与意识增强,在积极有益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知识掌握牢。采用各种形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真正把被动学习语文变为主动求知,学好语文。
2、创设情境引兴趣。创设情境,要依据教材从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苏轼《明月几时有》一词,可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故事发生在北宋丙辰年的中秋节,都城东京城中,城内月光如水,月亮洁白晶莹,到处是欢声笑语,苏轼一人在月光下舞姿翩翩,他在干什么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图片,接着用《明月几时有》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课本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
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获得知识,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三、 科学分组,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彳顷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廣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胡锐.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快乐阅读,2013
(31).
[2]候利华.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