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7月21期   作者:陈雁纯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陈雁纯
        惠州市德威学校
        广东省惠州市51600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已经根植在每一位教师心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做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认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前奏和序曲,可以使学生发现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新课标理念中一直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要想真正走向这一步,做到有效的预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一、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一)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孩子们在预习中提出了两个极富创意的问题,“老师,小灰兔也跟小白兔一样,帮山羊爷爷摘白菜了,怎么就说他不爱劳动了呢?”“老师,菜籽会长出白菜,请问菜籽又是怎么来的”。这是学生在没有老师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和感受文本的成果。
        (二)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
        自学能力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五》,孩子们根据预习中悟到的编字谜法,在课上也编出许多与众不同的新字谜,如“双木不成林,猜一字”;“天无它大,人有它大,猜一字”等等。 通过预习,能很好地拓展孩子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欲望。
        (三)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奏。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预习过的学生,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又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如在教学《称象》,我向学生提出你们还还有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体重么?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他们在预习时的困惑,有位学生还提出了曹操为什么不直接让士兵站到船上?称出大象的体重的问题,学生们这样大胆创新的质疑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二、影响低年级学生预习兴趣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一)教师引导不当,课前预习的布置较乏味。
        低年级的预习程序普遍为一读二查三画,学生也只是应付式完成,提不起兴趣,教师应设计有趣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预习兴趣。例如学生在进行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口语交际”时,我一早就布置学生记录自己本周的课余生活,经过三天的记录,等到真正上课时,学生就有话可讲,也愿意去讲。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表扬,并奖励小礼物。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预习的兴趣就更大了。
        (二)学生、家长都不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不仅是学生,很多家长都认为低年级学生只要课堂上能够专心学习,应付简单的小学课业不成问题,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家长不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就容易忽视课前预习,疏于督促,学生也会不重视,长期的无所谓态度会导致课前预习的空白。
        (三)客观环境不利。
        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家庭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书面作业,这就导致了课前预习时间不足,犹如囫囵吞枣不知新课的其中滋味。二是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经过了一整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回到家后游戏、电视和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三、如何培养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
        (一)在预习引导上下功夫。
        凡是学生通过预习能解决的尽量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教师应在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后,制定适宜的预习要求。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为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要求,粘贴在每位学生书本的目录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如表一:
        
我要预习,我要做完以下预习作业      
一、会读新课文,如果遇到不会的字词要会拼读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提醒:孩子会读课文,能读流利,家长才帮孩子在课题右上角签名和写上日期。课上检查】
二、会用数字给新课文标上自然段。
三、给课文的课后我会读的生字(二会字、四会字)注音。
四、凡是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我能提前练习背诵课文,学会积累。

(二)寻找好玩有趣的预习方法。
        学生预习效果不佳,对预习提不起兴趣,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软任务。教师可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或者把预习与课外作业相结合。例如在教学《欢庆》一课前,把课后也做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跟“庆祝国庆”有关的图片或资料,制作以“欢庆”为主题的小画报,并在课堂进行交流。而也正因为学生亲身搜集的资料,使得课堂上的他们感情自然投入,课堂上一片激情洋溢、热情奔放。另外,学生还可以学会主动的探寻,发现自己所需的资料和信息,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培养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兴趣、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