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吉
河北省保定白沟新城白三学校 河北省保定市 074004
摘要:作为一门文字学习的综合性学科,语文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感元素。《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乃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为语言典范、文质间优的素材,字里行间洋溢着或刚烈或婉转的美感,这恰好是对小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达到“寓情于文中,感悟于心灵”的效果,成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1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
读书和做人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情感教育,书中的人和事所潜在的情感因素,能够对小学生形成长远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世界及社会的认识并不全面,同时,由于尚处于发育期,他们的性格与个性尚不稳定,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事情正确与否还没有清晰的是非判断。而这些方面一旦稳定并被确立下来,就难发生改变,因此在小学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重要的,这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的语文课文均是挑选文章中的优秀篇章,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需要通过学习进行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是重要的。学生在发现文章中优秀的情感态度时,会自发地向其学习,而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极易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有助于激发语文的学习兴趣
为了迎合新课改的教学策略,许多的教学方式都出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紧跟上教学的新策略,一些老师对情感教学并不是十分的了解。所以老师在实行情感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的提高。同时应该积极学习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认真研究,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改变以前那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不再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注重情感体验。如此,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得到了丰富,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互动,使得老师不再是那样高高在上,教师变得更加亲切,学生也更加爱听老师的课程,在课程变得更加有趣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有助于减轻学习语文的压力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语文知识比较零散,知识点较多,而教师为了加快教学速度,常常很难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上是有一定的压力的。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难以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更不上老师的速度,就会落后,落后就更加跟不上教师教学的速度,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就会产生烦躁的心理态度,从而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而应用情感教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不再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树立学生学习语
文的信心,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这情感教育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许多研究人士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此,笔者对其策略进行一定的探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2.1教师注重自身的情感修养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我认为,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的修养。
所以,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加强在情感修养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进而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用自身的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以一种比较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进行授课、而不是冷漠和严肃。教师要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并且从心底里去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小学生也会变得积极、乐观。
2.2 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的课文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理解,但所蕴含的情感却十分丰富的课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语文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字句子、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其课文的内涵,要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凄惨和无助,培养怜悯之情。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课文,再配上一些寒冷的风声,使得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在意义。
2.3 设立教学环境促进情感教育渗透
作者创作文章都具有一定的背景,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自己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再现文章的背景,引领学生从中发现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同时,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放松心情,更加容易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学习描写人物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剖析文章中的不同人物,从对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入手,剖析人物的情感状态,并加以体验、感受;对于描写风景的文章,要抓住描写景物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深入分析写景状物的所产生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形成情感共鸣与美好的体验,在学生心灵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如学习桂林山水,可能没有办法让学生亲自到桂林,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从网络上选取与文章相适应的视频或是照片,通过欣赏图片和视频,观赏体验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对美景的向往、热爱之情;轻松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具体而不再抽象的景物描写有益于学生更感性地进行认知,更理性地理解记忆。
2.4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实施情感教育。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而语文知识也是源于生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更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就当下来讲,许多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都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而很少重视家人的感受。为了强化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安排了一些有关的课文。比如: 《可贵的沉默》等课文,这些课文在激起学生亲情感受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利于学生正确亲情观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有效地渗透亲情主题教育,以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父母那种无私的爱,进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对亲情加深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基础之上,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唤起学生的亲情感受,有一部分学生不够细心,在自己的心中所留下的生活印迹较少,这不利于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此外,这种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还需要在课外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其任务主要就是围绕课堂的主题进行的,如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父母的心愿等等。如此一来,课内课外有效的结合更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
结束语
情感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高情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种方式下,学生对语文不会再觉得枯燥乏味,可以形象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深刻内涵。故而,将情感教育渗透和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较高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18(1):44-48.
[2]马焕灵,杨婕.美国校园欺凌立法理念、路径与内容[J].比较教育研究,2019(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