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7月21期   作者:陈丽芳
[导读] 20世纪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陈丽芳
         福建省漳浦县赤湖中心学校   福建漳浦   363200
        摘要:20世纪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课程衔接是教育行业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数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在小学、初中阶段,学好数学是学生学好理科的关键,数学是系统的、整体的,当前,中小学的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忽视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差生”在每个班级都会出现,但这些“差生”变差的原因往往是之前的课程衔接没有做好,出现了知识面上的断层,教材的冗杂、师资队伍的分配不均衡、知识框架和体系不完善都会导致课程衔接出现问题,本文基于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分析了关于小学数学课程,如何做好课程衔接使得学生能够健康向上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衔接;小学数学

1 引言
        随着课程体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掌握简单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发散性的思维,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联想,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学生的自身性格特点、精神风貌、知识水平,有侧重的改变教学方法,对相对落后的同学“多加关注”,优化教学模式,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

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2.1 不同时期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同
        在幼儿园时期,小朋友学数学只需要会识数、写字即可;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只学会了简单的四则运算、简单的方程,对于应用型的问题,教师会逐步引导学生,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思维就能得出答案,教师也不会刻意的将题目引申,讲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而到了中学阶段,数学在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与小学时期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学数学更注重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而且学好数学也是学好物理化学的重要保证,小学学习的计算方法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思考,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得出答案。可见,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学衔接要做好,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系统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进教育的进行。
2.2 不同时期教材难易程度跨度大
        小学时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掌握基础的知识,教材相对简单,而中学时期的教材在难度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小学的学习方式不适用于中学的学习生活,学生在突然跨越一个巨大的跨度时难免会显得不适应,如果学生不能即使改变学习方法,教师不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做好课程衔接工作的话,有一部分学生势必会有较大程度的退步现象,做好课程衔接工作,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2.3 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
        小学时期,学生对图形的感知往往仅限于形状、大小,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要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通过性质解决应用为问题、写出证明过程,几何图形不仅有平面图形,还有立体图形;各种圆锥曲线;方程也不再是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变多,次数变高;“反对幂指三”等函数更需要熟练掌握,学生学习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很多教师不能在小学学习的时候培养学生用新方法解决问题能力,不提前“预习”深层次的内容,就导致了学生在新环境下难以接受新知识,阻碍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
        
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解决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教师应通过综合测评判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衔接中小学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规划,点对点,精确到个人施策,尽量保障每位同学都能安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每周、每月对学生举行周测、月考,设置特定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测验检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后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召开班会,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采取多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定,主要参考方面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个人素质、在校表现等,摸透每个学生的特点,对问题学生单独提出建议,提高其核心素养。例如在进行《数与代数》这一课的教学是,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认识负数,将负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想你结合,深入理解负数的含义。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3.2 提升数学知识的连贯性
        推进课程改革,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学习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进度,提高其整体型和连贯性,把握学科的结构体系,深入分析,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课程为主,紧抓重点要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学生对新课的学习要建立在之前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让学生回顾什么是正方向,什么是圆形,让学生在长方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几何图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划,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框架体系,有效的将前面的课程衔接起来。教师在教授新课程是,要首先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而后将新的学习内容引申出来,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3.3 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应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不断分析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授一个问题时,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通过组内分工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让每组的代表讲述组内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沟通意识;在讲述一些抽象性的概念问题时,多用举例来说明问题,联系实际生活,用通俗的语言,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并及时安排课后练习,做好知识的巩固、消化和吸收;在讲授某些问题时可能会用到道具,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进行准备工作,准备好教学所用的道具,如讲授概率时需要用到的各类小球和箱子、讲授几何时需要用到的图形模板、课前需要准备的各章节课件等,通过道具的运用,更能生动形象地展示问题的本质,也会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推进教学质量发展。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关键的,做好教学课程的衔接是必要的,培养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过程是漫长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做好课程衔接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更加地注重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综合性,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吸收。归纳新的知识,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包未珍.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入[J].新课程,2020(43):81.
        [2]于源.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0(43):131.
        [3]徐迪风.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20(18):62+64.
        [4]钱毓静.课堂精彩,源于问题设计——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环境下问题设计的思考[J].新课程,2020(4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