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7月第21期   作者:曾念芳
[导读] 初中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可能会因为教师教学策略选择不当而出现问题

        曾念芳
        宁化县第三实验学校  福建省三明市 365400
        摘  要:初中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可能会因为教师教学策略选择不当而出现问题,从而直接影响该学科教学效果和学生政治思维和素养培养的力度和高度,该课程在初中阶段的现实作用和地位层次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基于此,必须结合“立德树人”要求以及实际表现制定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使得“立德树人”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和综合质量得以提高。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引言
        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干扰,无形中加大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基于此,就应强化“立德树人”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求之间的结合力度,继而规划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并通过各项策略及时调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问题,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高效开展提供合力支持。同时还应强化师生互动交流力度,同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教学素养。
1“立德树人”的简要概述
        “立德树人”,“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策略的实施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是“铸魂”的一个过程。
2“立德树人”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2.1理清教学思路
        为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相应教学之前应结合“立德树人”理论要求理清思路,确保教师可以依靠清晰思路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严防教师开展相应教学时出现道德素养混乱和实际教学水平下降等问题,使得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各项思想道德理论知识。而且理清教学思路,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师的配合力度,从而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稳步开展。比如在学习《青春的邀约》一课时,教师应在教学前期理清相应教学思路,严格遵循合理思路开展相应教学。避免学生对相应教学产生排斥情绪,提高“立德树人”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落实教育行业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
2.2借鉴道德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或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与思想道德相关的内容,这就应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加强各项道德内容收集和借鉴力度,在提高教师自身道德素养条件下,引导教师通过自身道德素养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步提升学生对各项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力度,并保证学生在融合各项知识条件下优化自身道德思维与素养,使得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达到同步提升状态。比如在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从相关素材中收集与自身道德素养相关的内容,并通过相关道德内容对学生开展相应教学,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符合“立德树人”导向要求,为学生成长服务,强化“立德树人”在相应教育教学中的现实作用。


2.3注重实践比较
        为满足“立德树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出的要求,还应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各项理论知识与各项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效果,在学生全面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条件下加深其对各项理论知识掌握力度。逐步提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向效果,及时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问题,保障相应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项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践价值。比如在学习《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一系列生活案例支持下开展相应教学,促使学生了解法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对比效果,确保“立德树人”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稳步开展并出实效。
2.4促进教学创新
        为满足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要求,还应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处理,更好满足“立德树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导向要求,使得学生实际学习兴趣和基础知识汲取能力有进一步提高。当然借助各项现代化手段开展相应教学,还能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思想道德“代沟”差距,这对于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导向目标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在学习《师生交往》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学生展开高效率互动交流,加强教学创新效果,更好满足“立德树人”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求,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现代化内涵。
2.5 教学“去中心化”
    传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模式或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或以学习为中心,无可否认,均在一定时期产生过很大作用。进入新时代,教育“去中心化”成为一种趋势,“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要将教师,学生和学习这些中心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实现三者平衡发展且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他们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从而有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比如,在讲授《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题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就是“伟大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如果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各个历史时期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直接抛给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效果必然不佳;若纯粹以学生为中心,可能一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学生都可以列举很多,容易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不好结果。可见,去中心化,让教师,学生和学习几个中心有机结合,各司其职,才能让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高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结语
        为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符合“立德树人”导向要求,就应按照“立德树人”实际表现制定有效教学策略,调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均有所提高。同时必须保证各项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发挥相关策略在“立德树人”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现实作用,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加合理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钱利明.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9):50-51.
[2]赵学栋.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20,(33):259.
[3]史秀平.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J].中国新通信,2020,22(5):195.
[4]王晓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J].魅力中国,2020,(1):275-2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