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之自主学习自由化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7月第21期   作者:吴翠萍 郭红飞
[导读] 新课程改革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吴翠萍 郭红飞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2551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苏派课改中心提出了一个观点,课改不是目标,课改的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同教育生态的学校应该采取不同的课改重点。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就是“弄巧成拙”,在课改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现象,导致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表现之一就是:自主学习自由化。
        一、课堂秩序混乱
        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随意讲话或者搞小动作;一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没几个认真倾听的,只管自己小声说话;做作业时,几个学生在信手涂鸦;开展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嗓门特响,全然不顾别人的存在……这些教师认为把学生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的办法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自由组合。认为这是在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意识与能力;这是在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


        二、把自流当自主
        有的教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自己提问,接着小组讨论解释,最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自流”当作“自主”,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应是旁观者。教学中若不顾情况,不问内容,一味让学生只凭好恶去自主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的无效性。课堂上不要让教师的“程序”“框”住学生,但教师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还是要有的。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各种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包括提问、讨论、表达、交流等技能,都得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起。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要当好“指南针”使学生辨清方向;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要成为“领头人”,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非教学活动过多
        教师理解片面,许多非教学活动粉墨登场,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写作,就拿大部分时间打乒乓球。球打得热热闹闹,但到指导写作时却草草而过。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绘画、做手工、做实验,这到底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多大作用?
        四、对文本内容自由发挥
        学生是文本的读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与文本往往存在较大的视界差距。例如:据某地调查,有七成的中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过时。在他们眼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朴实而浓厚的感情”这一本意相距甚远。教师自然不应一味地去迁就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进入角色,逐渐与文本的视界融合,情感发生共鸣,从而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
        上述现象恐怕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误解或是在实践中产生了偏差。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真正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不能简单化为“喜欢怎样就怎样”、“想怎样就怎样”。良好的习惯还是要培养;该教的,就是要教,问题在于如何“教”。
        总之,课堂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课改的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成现实。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除了满腔的热情外,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理性、冷静地进行反思,以期少走弯路。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者的主导作用在新的教育模式中,不应被削弱,而应有待完善与加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