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7月第21期   作者: 王笑夫
[导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也代表了一部分的中华文化

        王笑夫
        辽宁省朝阳市  朝阳县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122000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也代表了一部分的中华文化,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也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中外专家的认可。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向也逐渐向国际化贴近,教师也应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汉语言文学素质也得以提升。本文从审美教育的意义出发,重点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引言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逆流而上,培养了众多汉语言文学人才,为传播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为了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快更广的传播,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对审美教育进行着重培养,将审美教育提上日程,将两者相互融入,共同进步,使学生汉语言文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真正的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历史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而我国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就有“君子六艺”这种审美教育体系。现代教育中,将这种教育体系进行了微小的改革,审美教育进化成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教育这几个方面,需要分别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二)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中狭义的意义是指通过一些视觉、听觉等方法对人类进行审美培养,而广义的概念中审美教育是利用一切事物充分融入到审美教育中来,通过反复实践的审美活动将人们的思、言、行、体等多个方面充分提升,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审美教育的培养方式
        审美教育的培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方式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方面,在学校审美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对于审美教育的培养,让学生在各个学科都能感受到审美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不断渗透的审美意识进行结合,有效提升审美能力。在家庭审美教育中,家长要起到带头作用,在生活点滴中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要实现学生对于审美更深的理解。在社会审美教育中,工作环境的不断改进是提升社会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会被环境中的审美设施所影响,不知不觉中达到社会审美教育的目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审美教育都分别对人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一定要强化三方美育建设,提高人们的综合审美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参与了多次的文化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语文专业有所不同,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的需求,对教学能力比较重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以及审美能力等与文字运用能力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审美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不够丰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可能比较适合应对考试,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丰富教学方式,将新型教育理念以及新型科技融入到审美教学中去,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提高学生审美意识,让汉语言文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提升教学质量,使得学生成长为全面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其次,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不足,对于汉语言文学没有太多的代入感,学生情感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不利于审美教育的进行,所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于学生情感的把控,将学生情感和文章情感做到相对统一,达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审美能力是教学培养的目标之一,对于教师而言,审美教育体现在了教学的各个方面,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情感的表达以及情感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记忆,在课堂上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授课过程变得简单,便于教师对于新知识的传授。其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审美能力是对审美教育的检测,在课上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可以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将学生的审美达到从未达到过的高度。最后,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研究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的汉语言人才。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极为重要,要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综合素养,就要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充分进行融合,做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言文学,并通过汉语言文学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审美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辅助者,要加强自身审美素质的提升,提供深层资源让学生进行鉴赏,并在鉴赏过程中加以引导。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还需根据不同的文章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将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传授给学生,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审美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进行升华,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注重学生为主体,挖掘审美要素
        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各个时期的文学研究、各种语言概论等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复杂,知识比较晦涩,不易学生理解,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课程的研讨,针对不同课程进行审美要素的挖掘,首先,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审美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要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
        (三)运用新型技术,更新教学方法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将新型教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教学中来。在审美教育中,就是要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上来,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对各类优质文学作品的欣赏,只有足够的阅读量,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高度。但是,学生的查阅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利用自己的办法将一些学生无法查看的优质文学作品通过新型技术手段给学生分享,让学生品鉴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养成良性审美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作品与声音、图片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欣赏作品,提升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四)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教师将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后,要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审美灵感,激发学生审美兴趣。首先,教师要在课下时间积极探索学生阅读兴趣,把握好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方向,课上作品分享时可以由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开始,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阅读兴趣,通过不同层面对作品进行剖析,利用学生的探索欲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于教育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十分重要,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传统教育理念更新,用新型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更新教育方式,利用自身基础帮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提升学生审美高度,挖掘审美要素,激发学生审美兴趣,进而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达到培养汉语言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祝燕燕,王艳.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东西南北,2019(23):104.
        [2]张子璇.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风景名胜,2019(11):105.
        [3]卫东.浅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关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内蒙古教育,2019(21):81-82.
        [4]尹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探析[J].情感读本,2019(20):67.
        [5]于玲.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9,6(58):270-2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