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会
北京水利水电学校
摘要:以“3+2”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水质监测分析工作过程为主线,将资源优化组合,重整课程教学设计,应用到“3+2”课程教学改革中,培养厚素养、精技能的优秀水质化验人才。
关键词:职业工种 给排水 核心课程
一、改革背景
1、北京市水质监测分析工作日益重要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水进京、水十条、黑臭水体治理等政策的出台,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污水、再生水水质问题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与之对应的水质监测分析工作成为水行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3+2”中高职衔接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北京市“3+2”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不断推广,成为各个中高职学校主流,如何开展“3+2”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
为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选择我校水工“3+2”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水质监测分析》进行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二、改革内容
以“3+2”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水质监测分析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将资源优化组合,重整课程教学设计,应用到“3+2”课程教学改革中,培养厚素养、精技能的优秀水质化验人才。
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适应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目标,研究与水质监测分析工作过程、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改革。
(1)对接职业工作过程,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突出过程化
为了使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更加具体化、系统化,教学实施可操作性更强,本研究提出编写实施方案。
课程实施方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水样采集(中职)-化验准备(中职)-检测与测定(中职、高职)-测后工作(中职、高职)”水质化验流程,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突出职业工种工作过程化。
实施方案包括项目、任务、工作过程、教学环境、教学组织五个部分,见图。
图1 实施方案框架图
“项目-任务-工作过程”将职业工种工作内容细化、分解,课程内容项目化,知识内容任务化,技能操作过程化。创设与真实工作环境相一致的“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有效“教学组织”,实现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项目-任务-工作过程”逐级划分,逐层分解,体现工作内容从综合到基础。按照职业工种岗位划分为三到五个项目,每个项目细分为几项具体任务,每个任务再细化为几步工作过程,工作过程为分解的最小单元,直接指导实际工作。岗位实际工作都是按照工作过程具体完成,因此掌握工作过程是关键。
“教学环境”营造真实职业氛围,引入企业员工守则、岗位职责、奖惩制度等员工条例,制定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和要求相融合的教学管理要求,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学生实验、实训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形成具有鲜明校企文化特色和专业特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教学组织”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选择给排水专业职业工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典型教学任务。通过“平台微课学习—平台领取任务单—学生分析任务—虚拟仿真完成任务-现场完成任务—中、高职老师、技师检查任务—补充新知—学生完善任务—老师、技师评价总结”的完整教学组织,完成工作过程的教与习。
(2)对接职业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任务化、技能化
按照职业工作内容,确定《水质监测分析》课程内容,突出实验操作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水样采集(中职)-化验准备(中职)-检测与测定(中职、高职)-测后工作(中职、高职)”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选取典型任务,每个任务包括“布置任务——任务准备——任务实施——相关知识——巩固复习”五个栏目。
①布置任务:首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问题:“水中污染指标超标有何危害?”,引出本次任务。
②任务准备:学生查看国家规范,了解测定过程,准备玻璃仪器、试剂。
③任务实施:学生观看“指标测定”微课,学习测定过程、测定方法。在实训室完成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
④相关知识:通过微课、flash动画,学生学习指标相关知识。
⑤巩固复习:完成重点技能点、知识点的习题测验,巩固复习。
(3)对接职业资格考试,编写考核方案,建立试题库,突出多元化
打破传统考核方式,按照职业资格取证考试理论和实操考核标准,编写对接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考核方案,直接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理论、实操试题库,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突出方式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
考核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包括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中职教师、高职教师、企业实践专家、技术能手评价多维度;评价内容包括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实操技能、职业素养等多元素,见图2。
图2考核方案框架图
考核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从“基础操作—玻璃仪器使用(中职层次)、设备操作(高职层次)”到“单项技能—标准溶液配制(中职层次)”再到“综合项目—测定总硬度(中职层次)、铁含量(高职层次)”,循序渐进、难度逐渐递增,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螺旋式上升。
2.教学形式
(1)理实一体,强化技能
水质课程教学理论实验一体化,实训室装有电子白板、触摸电子屏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在实验室边学习水质理论知识,边进行总硬度、碱度、总磷等实验操作。
同时,实训室装有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四机位录播系统,对应实训室中学生实训过程、教师教学过程记录下来,通过拾音器采集师生的声音,教室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录播系统主机,对四个摄像头采集到的学生、老师实际操作进行回放、慢放等操作,同时将虚拟仿真资源投射到互动图像展示屏做比对,实时纠正学生错误,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水质实训课程,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在实验室完成总碱度、总硬度等实验后,带学生到排水监测站、排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去现场参观、动手实践,与工作岗位对接。
(2)虚实结合,突破难点
在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为解决学生实验错误操作引起药品浪费,昂贵设备损坏,甚至造成安全问题,让学生先在虚拟仿真平台模拟练习,模拟通过后,学生再进行实际操作,虚实结合,完成实验过程。
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解决了实际无法展现的错误操作、严重危害及措施处理,有效的解决了难点问题。
虚拟仿真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操作的正确性、缩短了操作时间,尤其避免了严重事故的发生。
(3)校企合作,中高职交叉教学,提高学生技能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考核方案等确定均与企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座谈交流,绪论内容由企业专家从工作岗位实际内容进行总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的。实验、实训请企业技术能手亲临现场指导,并对学生过程操作进行考核。校企合作,使教学与工作无缝对接。
中职、高职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分别由中职、高职专业教师交叉讲授。中职内容是基础,高职内容是提升,中职内容为高职内容服务,课程内容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中高职学校实验实训室教学条件,发挥各自老师专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革效果
通过改革,中、高职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了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对水专业开展课改的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满意度为92%,学生反映,水质监测分析这门课乐趣多,收获大gi。
总之,《水质监测分析课程》改革理念先进,成果创新,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突出,育人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