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
在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有这样一孔陈设简单的石窑洞,它是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引路人”、西北局统战部长——贾拓夫从1942年9月到1947年3月在西北局任职时所居住过的。
贾拓夫,原名贾耀祖,1912年11月25日出生在陕西省神木县一个贫农家庭。1926年考入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和共和国发展的伟业中,曾被毛泽东誉为:“陕北才子”“党内贾宝玉”。
他从小天资聪颖,好动善思,性情爽快,能歌爱唱。说起来也怪,这孩子玩起来无忧无虑,痛痛快快,静下来却若有所思,经常发问:“为啥有人不干活,就能吃饱穿暖?咋就那么多人受希荒,还是过不好日子?”父亲告诉他这就是命,他偏问:“命是啥东西?”在学校里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读书的时候,全神贯注,勤奋刻苦。做完功课便帮着大人带孩子,拾柴打水,做家务。有句老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乡亲们都说:“这孩子长大一定能成大器。”
成年后的贾拓夫不论在工作能力还是领导水平在陕甘根据地走出来的老同志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在我们了解他丰富的斗争经历而又有限的历史材料后,发现他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而又屡遭挫折磨难。在革命斗争和工作中,贾拓夫是一个从未停止过的,忠诚顽强的开拓者。拓夫拓夫,求索务实,他的名字,形象贴切地反映了他的一生。
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经过六次变化,最终确定在了陕北。这个决策过程中,一张报纸和一个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晋阳日报》和贾拓夫。在陕北的革命者中,贾拓夫是唯一参加完长征全程的陕北人。
1934年贾拓夫到苏区工作,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9月17日,翻过雪山草地,精疲力尽的长征队伍,到达了甘肃岷县哈达铺,当时的哈达铺是个商贸之地,南来北往的商家带来了咨讯,当地的邮局所里就有各地报纸。
在哈达铺聂荣臻偶然从国民党《晋阳日报》获悉陕北有一个根据地并把这一天大的喜讯急告毛泽东。报纸上登了一篇阎锡山在一个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刘志丹在陕北已经占领了六座县城,正规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队合起来二十多万。但是陕北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呢?面对这张略显夸张的报纸,大家不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毛泽东想起了贾拓夫,他是红军队伍中唯一的一个陕北人。
贾拓夫可算是真正了解陕西情况的干部,从西安到上海向中央汇报情况时,他就写了一份长达48000字的《陕北工作报告》,涉及军事、农业、抗日运动等方方面面。贾拓夫详细地介绍了陕北的各方面信息,他高兴地说:“我们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山高沟深,可以和反革命势力周旋”并将陕北刘志丹等领导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建议党中央到陕北立足。就在贾拓夫汇报完工作的第二天早上,中央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团以上的干部会议,贾拓夫也参加了。这次会上毛泽东号召大家:我们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有我们的根据地。后来中央开会都有贾拓夫参加,会议文件都由他来保管,毛泽东非常器重他所以叫“陕北才子。”鉴于他比较熟悉陕北地形,中央政治局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让贾拓夫做向导,留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一路上随时介绍陕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贾才子成为了毛泽东“最好的顾问。”
到达陕北之后,贾拓夫先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长、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长,1942年8月起,任西北局宣传部长,并相继兼任西北局秘书长、统战部长,为西北地区党的建设、统战工作做出了宝贵贡献,在张闻天、李维汉的领导下,贾拓夫主持了对回回民族问题和蒙古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并主持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经党中央讨论通过实行。随后,又组织干部编写了《回回民族问题》一书,在中国第一次用马克思观点论证回、蒙等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对于争取回、蒙民族的广大群众,包括他们的爱国上层分子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开展蒙古族、回族工作,由贾拓夫建议并主持,在延安建立了蒙古文化促进会,以及陕甘宁边区回民救国研究会和回民文化促进会,并修建了清真寺。除此之外,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村和自治区;在延安开办了民族学院,为党培训了少数民族干部。抗战胜利后,接替陈云主持西北财经委员办事处工作,人西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任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市长、中共西安市委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贾拓夫受到了诬陷和迫害,于1967年5月7日不幸逝世,直到1979年中央作出决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的一生,是革命奋斗的一生,也是坎坷艰难的一生。和所有人一样,他有血有肉,有苦有乐,有情有怨,有失有获,有起有伏,有功有过。他把自己不短不长的斗争生涯,全部融进了中国近代社会伟大变革的洪流。铺路石也罢,螺丝钉也罢,他毕竟以自己毕生的心力,在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中,留下了重实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