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爽
日照市特殊教育学校 276823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德育理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盲校数学教师,尝试着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活动。本文主要是通过盲校数学课中德育渗透和如何有效的实施两方面论述。在数学课课中通过有效的德育实施手段,促使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关键词:盲校数学 低年级视觉障碍学生 德育实施方式
盲校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规定了盲校数学课程的性质,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课标》中规定了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阐述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无疑都体现出在数学课程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以新《课标》为依据,在视觉障碍学生低年龄段中,将德育渗透到盲校数学中去。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二等于三,难道数学就没有德育所言?不是的。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尤其是视觉障碍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家里或者是幼儿园进入小学生活过渡的阶段,在学校中表现出很多行为问题,有的上课喜欢吃零食,上课坐不住,在食堂吃饭时挑三拣四,不喜欢排队打饭等行为习惯,通过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以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盲校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一)在课堂常规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数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思维学科,和我们的行为习惯密歇相关。它不是自由散漫,而是层层分析、严谨有序的学科。在数学课堂常规中,“上课、起立、老师好”,这些行为都影响着学生们的上课秩序和行为养成。例如,老师喊“1、2、3”,教会学生也喊“双手抱起来”,教师在讲台上示范双手抱起来,对于全盲的学生我们要手把手的教。“1、2、3”不仅仅是盲校数学一年级的数字认识,同时将数字口头认识转变为行为习惯的养性,“双手抱起来”,能使学生较好的在课堂中表现。数学课堂中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要坐端正,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的对其行为习惯进行改正和养成。
在课堂常规中,视障一年的学生因视觉受限,喜欢用手探索周边的实物,不能很好的遵守纪律,因此在早期的数学课堂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的开始也是首要任务。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发掘学生的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精神。
数学教学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精神。低年级的视觉障碍学生因从家中或学前班进入小学阶段,在学校的各方面还不习惯,不能按时作息、生活上没有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因此,在此阶段,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数学学科的德育工作也在这个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这个单元的课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的进行分类和整理,如何的使用统计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与整理,并能摸懂简单的统计图。这节课通过带有整理的故事情境导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乱扔垃圾的意识,进而联系到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去,比如书桌的整理,培养学生整理书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一节课中,上课的主体内容还是盲校义务阶段数学课标要求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数学学习知识与学校、生活相联系,发掘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盲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单单是讲授为主,还要进行自主探究和以学生为本的合作探究中进行。
低年级阶段,1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通过自己摆木棒、摸点数、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10以内的加减法,体现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遇到较为困难的加减法时,学生也是通过直观的教具进行摆一摆、摸一摸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在遇见困难和算不出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批评学生,而是多鼓励学生,自己仔仔细细的在从头开始算一遍,教师在旁边指导,无不体现出学生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在解决应用题时,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遇到数学信息和数学条件,学生合作讨论题目中有用的数学信息和无用的数学信息,并对数学问题作出解答,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勇于研究的精神。在盲校数学课程中的数的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应用题的解答中,无不透漏出学生乐观向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德育渗透的实施方式
将德育渗透在盲校数学中,应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而实施,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实施过程也艰辛的。
(一)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
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思想教育是最主要的一环,在数学学科上,如何使学科内容和德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需要学科与德育之间的契机决定的。例如《十几减9》在例题导入的时候,通过游乐场的导入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游乐场的规章制度,玩游戏时排队、在游乐场不乱扔垃圾等德育内容;做应用题练习题时,关于蔬菜的比较问题,这时,教师不仅仅是针对数学题进行正确的解答,要抓住契机,在此基础上,问学生蔬菜是怎么来的?“农民伯伯种出来的”,教师教育学生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要节约粮食,不浪费米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些都是抓住契机。
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施方式,首先是要抓住契机,在每个上课的环节或者上课的内容上,将数学学科与德育工作紧密相连,有效的提高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培养。
(二)教学贴近生活化,促进生活化德育
盲校数学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堂学习本身也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教育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工作成为有源之水,这是实施德育目标的主要渠道。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数学相互结合,在数学知识中发现现实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现实的数学。例如《分类与整理》一课,让学生在这节课中思考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分类与整理呢?在我们学校的食堂中有什么分类与整理呢?在超市里有哪些分类与整理呢?学生说“我们食堂里筷子放在一起,盘子放在一起;在宿舍里,洗刷的放在一起.....”,这都是在数学中发现现实生活;那么在生活中,你们会发现哪些有关的分类与整理?种种的这些问题都渗透着生活化的数学,同时在这丰富的生活中,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材料。
德育的实施在数学学科中,使数学生活化,在生活化的数学中发现我们常见的数学问题,同时在精彩的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让数学知识接近生活,德育教育更贴近生活化的数学中去。
(三)开展活动化数学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德育
数学课教学要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团结协作、谦虚有礼等精神品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主动构建来实现德育目标。如在数学游戏《网鱼》,两个学生手拉手一起逮捕其他小朋友,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谁被逮捕住,捕的学生分别和被捕的学生的数字相加,算其中的得数。这个活动不仅仅促使学生口算的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敢于拼搏的精神状态等等。
数学课堂中,不单一是在课堂中的授受关系,为了实现德育的渗透,数学课可以是活动性、趣味性的游戏来进行,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盲校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我们在教学中要探微知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培养品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现,首先要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同时在数学教学中,结合现实性、活动性的教学进行德育工作的培养。在教学中,德育“随风侵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培养低年级视觉障碍学生的良好品德与行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乐观向上、敢于探究的品质。
参考文献 :
[1]于生丹.《盲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8,(1).
[2]惠慧.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杜威德育理论的德育实施研究[D].
江苏师范大学,2016.
[3]吴晓燕.盲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0,(3).
[4]吴晓燕.试谈新课程理念习盲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现代特殊教育,2014,(10).
[5]齐建华,王春莲.论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1,(5).
[6]迟希新.近年来我国德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