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留守学生德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2期   作者:卢朝霞
[导读] 针对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要且不易。
        卢朝霞
        诸暨市店口镇湄池初中  
        摘要:针对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要且不易。我们要承认现实、理性对待,通过集体的名义另辟蹊径。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上,我们提出了平等友好对待以夯实其健康心理素质、回忆美好时光以积累积极情感、阳光心态以树立良好榜样的指导办法以及基于灵活集体活动的普惠美德实践传播,实践了对初中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收获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留守学生;初中生;德育教学
        
        品德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之本,好的品德教育辅以能力培育能够促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进入初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个时期,各种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影响带来的心理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品德发展的水平。学生终究是要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的,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规避各类不利成长要素的消极影响,发展合规有用的品德素养,成为新时期初中生德育必须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所聚焦的就是留守学生的德育问题。我们寄希望于通过一点阳光式探索,收获管中窥豹的效果,让留守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品味生活,感恩社会,高尚成长。

一、初中留守学生德育教学的问题捕捉
        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现阶段留守学生存在哪些品德问题?首先,他们的心理防线十分脆弱。哪怕是同学不经意的玩笑,一次考试的失利,都会让他们伤心、难过。因为他们长期缺少父亲和母亲的关爱,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让大家失望,在同学和他们开玩笑的时候,经常爆发争吵。其次,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于和同龄人沟通。他们因为自身父母不在,担心别的同学瞧不起自己,不愿意做深入的交流,因为和同伴交流少,他们沟通能力越来越差,导致了恶性循环,心理的闸门关闭,越来越孤僻,在集体活动中消极被动成为另类。第三,留守学生往往心胸狭隘,报复心理重。在和同学交往中,他们表现的比较自私,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在乎别人的想法。
        产生上述问题的因是,他们缺乏父母的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言传身教、谆谆善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让这个时期的学生感受到一份安全保护和宽慰,进而能够稳定其情绪,让其以一种温暖的视角看世界,这对其良好健康品质的养成影响非常大。但现实的条件是不允许,怎么办?我们必须从另外的视角,另辟蹊径。
        学校的德育教学是针对大多数同学的,具有普适性,但是,[往往]缺乏针对性。学校的 [常规的]德育教学在遇到留守学生问题的时候,起到的作用就乎其微。那么,应该如何改进学校的德育教学,以针对留守学生开展一定的有效策略呢?
        我想到了团体心理学,依据这个理论,我们完全有可能改进教学方式,提升留守学生的品德。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对孩子们真正发挥影响的是团体,其次是基于团体的心理体验,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即使脱离了家庭,同样能够塑造成长一个子。在团体心理影响下,在长期的性格磨合中,学生融入集体当中,通过集体的感召、影响和“规劝”,实现品质素养的“皈依”,从而完成针对这个时期学生的德育,促进其健康成长。
        这是一条很好的思路,那么如何从技术层面展开,实现其价值绽放呢?从教育的一般规律出发,我们总结出了四条策略办法。
        
        二、初中留守学生德育教学的策略探析
        (一)平等友好对待,夯实心理自信
        留守学生的心理是脆弱的,他们的性格里充满了狐疑和不信任,任何一点的不友好对待,他们都能够敏锐的抓住,进而无限放大,让其品德中的消极因素增长,压制了美好的个性品德绽放①。教师要高度关注这一点,对于所有的学生,我们要体现出一视同仁,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要做到平等对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正和无私,感受到尊重,从而让留守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与众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和个性上的自信,这是一切品德教育的前提。在我所在的班级中,每天的早读活动我都会选择一部分学生,针对其最近的学习、心理、生活情况进行单独辅导。我注意到,每当我叫出一名学生的时候,都有不少学生在抬头观望,特别是那些留守学生。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对于那些特别敏感的学生,如果这种个别谈话你不给他们一个交代,他们一整天就会心神不定,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做的不好,是不是老师对我有意见,是不是老师不想管我了……”这种想法的存在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致命的。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在学生的班会上开诚布公,我们制定了个别辅导制度,每个学生都能在顺序的轮换中得到个别辅导,同时我也告知学生,个别情况下,可能进行顺序调换,但会提前告知学生。还有,被老师叫出去谈话,不一定都是好事……诸如此之类,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吃了一个定心丸,情绪迅速稳定下来。在活动开展当中,哪怕这个学生并没有什么需要个别谈话的,我仍是找话题,哪怕一分钟,也要一对一的言语交流。
        例如,按顺序找留守学生寿某话的时候,他就早有心理准备,并且敞开心扉和我请教自己最近遇到的心理困惑。原来,他最近,上课东张西望,下课大声说话,是因为早恋了。前段时间,他去办公室的时候,正好碰到学习委员刘雨菲正从办公室出来,看到他,对他嫣然一笑,这个笑容对于周某来说不啻于鲜花绽放、阳光普照,让他冰冷潮湿的心产生了巨大的暖意,从此,他开始留意刘雨菲的一举一动,对她产生了好感,也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因为我能够平等友善地对待同学,他才鼓起勇气说出来,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引。我首先感谢了他对我的信任,接着和他一起分析刘某对他只是普通同学关系,再谈到这个时期早恋的不成熟,我给他讲了大量原来发生的案例,又指出了具体以后他应该有的做法,得到了他的认可,他也愿意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经过这次心理试练,他的自信心也提高了。我想,如果我没有进行改革,做事不透明,学生是难以敞开心扉的,而老师做到平等友好对待学生,学生才做到信任老师、信任自己的。
        这种无差别的谈话,让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真诚和尊重,一种平等的氛围弥漫开来,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心理上得到了安慰,这也就为我们针对性的品德教育内容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前提心理基础。
        (二)回忆美好时光,积累积极情感
        对于初中学生,是非观基本上已经初步确立,在其品德教育上,任何勉强或是画饼式的教育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我们要从现实生活着手,寻找哪些令人感动的瞬间,有效引导,循序渐进,积累积极的价值情感②。针对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是客观实际,如何让其冷漠的人生变得有温度,成为我们德育有成效的关键。我们别出蹊径,运用了回忆旧时光的策略,发动学生去回忆、讲述自己过往的故事,特别是其中印象最深刻,最令自己感动的瞬间,通过激发情绪,促进品德素养的养成发展。

例如,在初中学生的品德课上,我们超越原有的教材苑囿,引入了“回忆我的生活”的主题教学活动。我们请留守学生将自己家庭的最有意义的照片带入课堂,给平台,鼓励他们介绍照片,讲述照片中的故事还有照片之外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副车站送别的画面。学生讲述的很具体,也很感人,很多父母在身边没有历的学生听得很震撼,也完全为另一种情感所感动。学生自己的陈述也非常感人: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远行,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着我。我的学费、吃穿住用都是来自父母的外出辛勤工作。如果没有他们的外出,也许我这个年纪也去工作了,不可能在这么好的地方学习……
        例如,王安民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回忆美好时光而发生思想转变的。他带来的照片是白雪皑皑的冬季,他和父亲的合影,据他回忆,那一年,父亲承诺要多陪他几天,但是,还是失约了,老板打电话说有紧急的单子要完成,他父亲提前走了,这让他很不高兴,认为父亲是骗子,一点都不爱自己。而看到父亲肩膀的雪花,他说自己后悔了。因为,下雪那几天,父亲感冒比较厉害,自己在房间里写作业,听到父亲的咳嗽声,感到非常烦躁,就说了几句,父亲默默离开,偶然间,他发现父亲并没有出门,而是在院子里散步,外面刮着凛冽的寒风,父亲捂住嘴,沉闷的咳嗽声被父亲住了。那一刻,王安民是震惊而感动的。后来,次看到照片,他说仿佛又看到父亲在风中瑟缩的身影,听到父亲轻微而低沉的,若有若无的咳嗽声。想到父亲是爱自己的,但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得不去打工。王安民说,和别的父亲比,我父亲给我的不是很好,但是,却是他能给我的最好的,我爱你,父亲。
        很质朴、真实的情感流露,其中流淌着理解、感恩的品质。与此同时,不少留守学生,借着照片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生活,讲的很激动,也很尽兴……诸如此类的不在现场的回忆,让学生们情感得到了熏陶,在讲述与体验中,美好的道德情操不自觉间得到了质的提升。
        (三)和煦阳光心态,树立良好榜样
        针对初中学生的教学活动枯燥、乏味的,学生们叛逆的个性、滞后的学习反思等等,时常让我们情绪上有了波澜,以至于影响我们的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从德育的一般规律出发,我们强调消极情绪的隐藏,我们强调一份涵养和沉淀,我们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保持一份如同朝阳般的和煦心态,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我们认为稳定的性格,才能塑造出稳定的个性品德成长。例如,在针对留守学生的德育课上,不少学生离经叛道的行为,常常让我怒不可遏。每当我情绪快要崩溃的瞬间,我总是强迫自己这样想:“他们都是孩子,都是一群父母不在身边的可怜孩子,想一想自己的孩子,都是孩子,忍一忍吧!”这个办法非常有效,每次想到这些,原本胸口积滞的郁气就能消了一半,然后是如同初春阳光般的笑容。
        例如,刘占东是留守学生,他成绩不佳,自律性较差,但他也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大家都把目光向他的方向聚焦,我定睛一看,不禁火冒三丈,那时候是冬天,他竟然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把自己的头发都弄湿了,并且,上课的时候,时不时甩一下,水珠滴在地上、他自己的书上。我当时真想大声骂他,但是,我没有,我想我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我立刻拿来我的一条没有开封的毛巾,给他擦拭干净头发,继续上课。下课的时候,我把他喊到办公室,也没有苛责他,而是给他倒了温水,让他暖暖身体,并且双手递给他。他满不在乎的神情消失了,他没有想到我这样对待他。我向阳光一样对待他,他也像向日葵[朝着阳光一
]朝着阳光一样对我倒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肯定了他的积极态度,又提出了几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他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因为我一直用和煦的态度对待他们,逐渐地,孩子们愿意和我诉说他们的生活还有最近不幸的遭遇。我总是耐心给他们排解,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之道,消除他们成长中的戾气。孩子们受到我的感染,也不自禁地学会了笑对一切,这种心理经历和表现改变,对孩子们的健康品德素养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灵活集体活动,普惠美好品德
        好的品德教育养成离不开学生个体实践作用的发挥③。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实践,在集体活动的开展、促成养成上,我们强调灵活别致的活动模式,我们主张通过集体的影响感召,借助于实践,加深学生的个体体验,从而加深其认识。进一步借助于其实践表现,特别是带有品德的实践行为,实现美好品德的普惠展开,从而形成一种互动促进关系,促进所有孩子美好品德的养成。例如,利用周末,我们组织了郊游爬山活动,无论是留守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所有的户外物品,都由学校准备,以体现出一种平等和无差别。在登山活动中,学生们互相帮助,我帮背不动行李的同学,背一下行李。你拉了一把爬不上坡的同学。他提醒了一下同学要注意脚下的路,小心绊倒……在聚餐活动中,同伴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食物,讲述生活学习中的趣事……
        例如,留守学生王颖倩就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大家的思想品质。一次,我和同学们去郊外野炊,大部分父母在身边的同学什么都不会,他们站在那里,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干什么,盲目干的,反而闹出了笑话。因为他们在家里基本是没有干过活的。这时候,王颖倩大展身手,在点燃柴火的时候,她指出,“人宜实,火宜虚”,不能添加太多柴火;在煮饭的时候,她能够轻松判断饭是不是熟了;在临走的时候,她注意压灭残火,带走垃圾。在这个场景中,同学们看她的眼神充满了崇拜。她的眼神也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她知道,原来自己也是很强大的,自己有自己的优点,并且比所有同学都强大。其他同学从她身上学到了勤劳,学到了万事都有技巧,学到了保护环境……
        类似的集体活动开展,开阔了留守学生的心扉,让其融入集体,用一种相同的心态同等交流,在不断的融合交流中,其个性发展得以导入正常轨道,在相互的情感感召下,共同的美好品德修养得以养成。
        
        三、初中留守学生德育教学的实效展望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育教学评价要以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德育评价发挥良性功能,德育评价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学校在道德教化的过程中要自然化,不能刻意,不能强迫,不能扼杀自我意识。教师要放弃指挥者、裁判者的角色,变成一位倾听者、理解者,在学生自我意识养成的过程中充当不知不觉的推动者。而对于留守学生而言,提升内在的道德感悟、道德幸福感,树立起情、意、信的标准也应该是我们德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关于留守学生的德育,其实我们可以着笔的地方还有许多,并不限于以上方法策略,我们所做的只是一番抛砖引玉罢了。但这里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要把握留守学生脆弱、敏感的心理,以爱的诚意方法,温暖其内心,只要这个目标达成了,那么针对留守学生的品德教学则是信手拈来,事半功倍。


注释:
①金友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 绽放智慧德育之花[J].中国德育,2017(21)
②何世总.为“留守学生”营造爱的港湾[J].中国农村教育,2011(11)
③王超.关注留守学生改进德育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作者工作单位:诸暨市店口镇湄池初级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