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让大班额弊端无处遁形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2期   作者:徐芬
[导读] 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在全国范围内正徐徐地展开。
        徐芬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在全国范围内正徐徐地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营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针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较为普遍的英语教学,本文剖析了大班额问题以及成因,同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解决思路。从而发挥语言优势,驱除弊端,打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班额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纵观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不难发现班额偏大现象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对大班额现象作了或深或浅的研究,这些探讨无不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案例参考和方法指导。
一、大班额现象
        中小学大班额,是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中小学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的班的现象。早在2002年6月,教育部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的班额数:小学是40~45人,中学(含初中和高中)为45~50人。在进行全国调查时,教育部将班额的大小划分为六个等级:“25人及以下”为小班额,“26~35人”为偏小班额,“36~45人”为正常班额,“46~55人”为偏大班额,“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
二、大班额的成因
        大班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形成导致人民群众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与教育发展滞后的严重矛盾。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学校建设与城市发展难以同步进行,同时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盲目地择校,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中小学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最终导致大班额的形成。次外,一些其他因素,象“名师效应”、“名校效应”、“升学率”等也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
        这样,中小学大班额的弊端就显而易见:班级规模偏大,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合作学习形式化,效果不显著;课堂管理乏力,常常顾此失彼;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三、分层教学的引入
        分层次教学可以成为大班额问题解决的良药。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最先涉及并加以有效解决的是大教育家孔子。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和践行“因材施教”的思想,其核心理念就是:人尽其才和教育公平。《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因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于是有了“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说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的教育教学。
        不难发现,“人尽其才”就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自然效果,就是我们今天倡导的教育结果公平,也就是说教师要帮助所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并达到“人尽其才”。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教育结果公平并非使所有的学生最后都走向同一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水平,而是应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方向和水平,挖掘他们本来应有潜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不同学生智能结构类型的差别,通过创造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使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在尊重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能力的基础上追求教育质量,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水平,充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所以,我们所推进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的机会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和“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我们要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要通过特色学校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人人受适合的教育”、“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创造人人有个性的教育”、“建立个个能成功的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可见,该教育理念历久而弥坚,对我们今天搞分层次教学教研仍有切实深远的指导意义。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并诠释其深刻内涵,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
        此外,以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分层教学模式实施提供理论框架。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它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可见,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分层次教学模式正是对该理论的创新应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也我们的分层次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在加德纳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对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这些理论无疑给我们分层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从而我们能借助前人指导,深入推进高中教学研究,增强教学效果,为教育注入新的动力,让素质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9-30.
[2]沈怡蓉.新课程下大班额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5,(7):27-29.
[3]罗伟.大班额教学如何面向全体[J].今日教育,2005,(12):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