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仙梅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中学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中学生进行生物学科学习,有其必要性,生物学科内容广泛,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的美妙及生命的可贵,而农村中学生则具备天然的条件支持,农村环境资源可促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趣味十足。本文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课程展开分析,探讨农村教学环境的相关资源将会对生物教学内容产生哪些补充作用,并结合人教版教学实例,讨论环境资源如何进入到生物教学体系中。
关键词:生物教学;农村中学;农村环境资源
引言:农村中学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下,接近自然的先天优势,促使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上变得更加充沛,形式上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在校内、家中都接触到生物学科知识,养成中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心理。农村具备较多生物学科的教学资源,教师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可促进学生对于生涩知识的理解,将书本上的枯燥文字内容转化为自然界的可触摸教学用具,能有效提高生物学科趣味性。
一、农村教学环境资源
(一)日常生活
生活中存在着无数的教育契机,只是在等待教师发掘,农村资源众多,生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科学创造出生物学科教学资源,给中学生一个微缩版自然环境。生物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便是自然界及其所属生物,所以学生进行生物学科学习时,相比于书本中的刻板文字知识内容、虚拟的多媒体影像,生动的、鲜活的、具有生命魅力的物体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各项生命活动皆来源于生物体,又作用于生物体,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督促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在生活场景中发现生物学科知识。
比如进行人教版《观察种子》课程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家中的不同植物种子带来课堂中,在浸泡后,从整体外观到解剖内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种子的区别,并将胚与种子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在教学中还可为学生构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1]。
(二)生产劳作
农村生产劳作行为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科教学内容本就与自然、科学、农业、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所以人类从事的一切生产劳动都能展示出生物学科的存在价值,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是农村教师的职责。首先,农业生产中使用到的杂交繁殖技术、栽培技术等,都可以被有效采纳进生物学科中,作为生物学科教学材料。
其次,工业生产中的食品发酵工艺、生物酶的使用、疫苗抗体选择等,都是在生物工程研究领域中的实用部分,现阶段中学课程接触不到,但是教师可以将其原理做以普及。
二、农村中学利用环境资源开展生物教学的方式
(一)结合物质形态
农村环境中,具备多种生物物质形态,动植物从幼体到成熟期,是很好的观察项目,学生既往想法是怎么捕猎/收获,但现阶段作为教学用具,农村各项资源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新鲜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作用。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它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体验,自家养鸡、养猪,田里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常利用课余时间下河捕捉鱼、虾,学生接触动植物的机会比较多,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2]。
在八年级下的生物教材中,学生需要学习马铃薯无性生殖实验,而马铃薯则是农村常见作物,在进行该实验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马铃薯的种植过程,并在课前预习时,询问家长其种植工艺,由此奠定了较好的家庭教育互动基础。实验开始前,学生将收集到的马铃薯种植方式做以讨论,并提出实验猜想,将马铃薯切块培养,待发芽后,让学生种植在农村教学用地上,不断观察马铃薯的生长阶段,由此验证学生猜想,马铃薯系无性生殖植物。
(二)开创特色实验
农村生活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教师如果不采用农村现有资源,仅按部就班使用教材实验材料去进行生物实验,是极大地观念失误,生物教师应能巧妙运用当地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才可创造性地开展实验课教学。生物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断拓展知识面,关注当地的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才能做到创造性地改进实验教学。当地农林畜牧产业发达,借助环境的力量,能将学生课程资源拓宽,并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应用能力,以此培养出生物科学素养。中学学生探索自然的心是急切的,生物教师可适当采取户外授课方式,让学生们能在熟悉的场景中发掘个人生物学科思维,增强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结论:综上,农村环境优美,不仅是各类动植物的扎根之所,更是天然的生物课堂,教师合理利用日常生活中及生产劳作下的农村环境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打开自然界大门的钥匙,以此促进学生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通过结合物质形态、开创特色实验等方式,农村中学可充分应用不同的环境资源去开展生物学科教学,让学生离自然界再近一些,并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处生物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生物学实验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新通信,2020,22(03):178.
[2]肖勇大.如何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