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晨 张玉颖 魏铭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急需保护与传承。笔者通过深入胶州采风调查研究后发现存在传承问题,结合现如今学校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VR技术的胶州秧歌教学传承。
关键词:胶州秧歌 VR技术 非遗传承
一、保护与传承胶州秧歌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地处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地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三里河文化;北宋时期港盛州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南方商业贸易往来的同时,也将江南地方小曲调引进北方,后与北方杂剧融合后形成了一种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民间艺术形式——胶州秧歌,它充分展现了齐鲁大地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真切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印记,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二)教育意义
胶州秧歌作为为数不多的汉族民间舞蹈,它以独特辉煌的艺术魅力而闻名,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首先在文化方面,胶州秧歌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胶州地区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历史发展等等。学生通过对胶州秧歌的学习,不仅可以充实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对了解传承非遗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在技巧方面,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幅度大,学生通过对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动作训练,充分调动肢体,提高自身肢体协调性和表现力。
再次在审美方面,以“三弯九动十八态”著称的胶州秧歌,具有“拧、碾、伸、韧”的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对其赏析和实践,可以提高自身审美品味,塑造良好形体。
最后在情感层面,学生在学习胶州秧歌的同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使者,更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二、目前胶州秧歌教学传承存在的问题
1.胶州秧歌在学校的传承受地域限制。开展有关胶州秧歌相关课程或活动的学校局限于胶州秧歌发源地附近,周边市区学校学生对胶州秧歌认知不高。
2.有能力开设胶州秧歌相关课程或者活动的老师人数不多,且部分胶州秧歌传承人年龄较大无法长时间从事和开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教育相关课程。
3.传统胶州秧歌的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缺乏创新,学生对胶州秧歌学习的热情不高。
三、将VR技术运用到胶州秧歌传承教学的可行性
胶州秧歌属于舞蹈的一种,不同于音乐、美术,它是一门肢体表演艺术,这就注定了其教学的特殊性,秧歌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室进行面对面的教授与学习,口传身授。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教学传承的三个主要问题,结合现如今学校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将VR技术运用到胶州秧歌的传承与教学当中。
(一)VR技术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又称灵镜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与一体,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VR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VR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1]
(二)VR技术秧歌教学原理过程
VR教学首先第一步是录制VR教学的视频。
秧歌教师需要在一间空旷且光线较暗的空房间,穿上关键部位,如肘、腕、腰、关节等带有特制的“MARKER”动作捕捉衣,在确保没有任何遮挡物的情况下,使用6-8个每秒60帧以上的高速率拍摄相机连续拍摄教师的动作,多个机位的视觉重叠区就是表演者的活动范围,相机将这些图像序列保存下来,根据计算机视觉原理,进行分析、处理、识别其中的点,计算出每一瞬间的空间位置,进而得到运动轨迹。除了肢体的动作,面部表情同样也可以采用光学式捕捉技术进行捕捉记录。学生只需要佩戴上VR技术眼镜,就可以360度全方位的看到教师录制好的舞蹈动作示范。
(三)VR技术运用于秧歌教学的优点
1.实现远程教学,解除地域限制。一次动作组合的录制,可以反复使用观看,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学习观看,大大扩大了胶州秧歌的传播范围。
2.打破视频教学的平面性和视野的局限性。VR视频的使用,不再停留在单角度的平面视频教学上,学生可以360度调节视觉角度,掌握动作要领,达到自主学习。
3.创新的沉浸式虚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VR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将学生的意识带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身临其境的专注学习。
(四)VR技术运用秧歌教学即将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对于自控能力弱的学生而言,虚拟有趣的VR技术容易吸引学生沉溺其中,产生副作用。此时,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干预学生使用VR设备的时间、方式等。
2.VR技术作为多媒体最高级别的应用,了解技术原理的教师基数小。所以应该加强培养教师VR技术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帮助老师建立起既系统又科学的VR技术教学知识体系,保证日常教学有序效率的进行。
3.VR教学是沉浸式教学,学生带上眼镜后无法顾及周围环境,需要足够的教学空间,来保证学生的安全。这就要求学校搭建起“VR舞蹈教室”,每个学生约5平方米的学习场地,保证学生间的安全距离,以免发生碰撞。
4.舞蹈资源相较于其他学科较少。应该加快建立起“VR舞蹈资源库”,对资源进行整理、分类,转换成可共享的公共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五)VR技术助力非遗秧歌的未来发展设想
近些年随着VR技术的进步,我国已经将VR购物、VR游戏、VR电影等引入大众市场,而对于VR教学还是略微落后于国外。笔者认为,未来十年VR教育教学一定会有大的突破,未来的动作捕捉衣,想必会更轻便;教师与学生将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出现在同一画面内,进行实时共舞比对;学生还可以实时体验切换五种角色的服装、道具;不仅仅是学生,普罗大众也能通过VR技术足不出户、身临其境的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用数字化技术,将其制作成可供复制、学习、转换的公共资源,并以新的视角、新的方式保存传播,同时能方便更多的人资源共享[2] 单单对于胶州秧歌来说,我们通过创新和当下VR技术结合,一方面为在学校的教育传承提供了好的方式和便捷的道路;另一方面对于普通群众有了更新颖的了解方式。人们往往对于非遗没有任何直观的感受,总觉得是某一种技艺的消失殆尽,只能从简单的书籍、影像中粗略的查看,缺乏实实在在的感受,而VR技术的实现,却创造出了虚拟的场景,让人们有置身其中的切实感受,培养兴趣点对于非遗传承奠定了一定的消费人群。[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审美习惯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途径,同时也赋予每个中国人民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李良志.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探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9(3):30-31
[2]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3]张衡.互联网时代非虚构影像的传播策略研究——以非遗汉绣纪录片为例,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