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条件下的渔鼓戏传承保护与推广

发表时间:2020/1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2期   作者: 宋牛牛 马琳琳 李广晨 指导教师:张萌
[导读] 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兴起,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播、传承面临较大压力
        宋牛牛  马琳琳  李广晨    指导教师:张萌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兴起,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播、传承面临较大压力,本文对全媒体条件下的渔鼓戏现状及其特点作简要介绍,并就全媒体条件下渔鼓戏的传承保护及推广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  地方戏曲  渔鼓戏  传承保护
        
        中国戏曲是具有千年历史积淀与艺术传承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作为中国戏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特色戏曲,因其代表着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在今天也很受大众所喜爱。地方戏曲剧种与全国流行剧种相比较,具有鲜活的民风习俗,更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更加浓郁的地域特色,较为突出的群众性与人民性使地方戏曲群众基础较为深厚,但当下现代社会多元的发展使得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较大的困境与挑战,而渔鼓戏曲就在这种广泛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显得较为脆弱。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传统戏曲在百花齐放的艺术形式中逐渐被边缘化,地方特色剧种更是一度面临消亡的局面,观众规模、戏曲艺人急剧缩减,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外来文化。传统戏曲、地方特色剧种被慢慢冷落,戏曲系列改革也没有很大效果。但是随着网络媒体大数据与各种小视频、短视频APP的兴起,给地方特色戏曲的推广与传承保护带来了很大机遇。
        一、渔鼓戏简介及现状
        渔鼓戏又称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历代相沿,成为比较流行的曲艺形式。1723年(清雍正元年)左右,沾化境内农村的业余爱好者将说唱的渔鼓搬上舞台化装演出,并随着演唱内容和角色行当的不断扩充,逐渐衍化发展为独立剧种。
        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流行于沾化县境。演出剧目有 《东游记》、《西游记》、《西岐》等。唱腔腔尾的接伴形式,渐由单一帮腔发展为齐声帮腔,主要乐器也由1副渔鼓增至5至6副渔鼓,和简板同时伴奏,并增加锣鼓烘托,在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同时引进了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并将武术揉进戏剧动作之中。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而成。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渔鼓戏是作为一项具有山东民间戏曲文化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却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市场流失、缺少科学保护、整体音乐素养较低宣传力度小且一直无职业剧团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思想观念的出现愈加严重。
二、全媒体条件下渔鼓戏曲创新融合发展
        目前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平台主要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论坛等。其中,以中国戏曲网为代表的专业戏曲网站普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点击率较低、更新速度较慢、内容陈旧、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短视频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5.94 亿,到 2018年底,该数据已经增长至6.48亿。以短视频形式发布、分享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广大受众关注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所以在全媒体条件下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来推广地方特色剧种、如何利用短视频大规模的用户,让地方特色戏曲回归大众欣赏本位,成为了我们现在思考的新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自媒体推广是特色戏曲推广的重要方式,是促进音乐作品传播的有效方式。例如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小视频软件对地方特色戏曲的推广都带来很大的便利,并且这些APP的用户数量特别大,用户种类也很多,在当下的传播格局中,自媒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微传播、短视频已然是现在最方便的传播途径。
        地方戏曲院团作为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力量,也应走上市场化道路,虽然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地方戏曲创作突围艰难,青年观众基础相对薄弱等现实困境,但地方戏曲院团也只有“通过市场化的体制改革,逐步成为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创造效益的市场主体,才有可能重新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对于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与传承,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渔鼓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大小视频平台和公众号平台并没有人入住,所以市场流失比较严重,要想更好更快的融合发展必须要解决剧团现在的发展模式,要打开市场就要先融入市场,各大短视频平台曾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策划活动其中包括抖音短视频推出的 “谁说传统文化不抖音”、短视频艺术普及和全民美育“DOU艺计划”“非遗合伙人计划”、快手平台推出的“非遗带头人计划”等。其中,“谁说传统文化不抖音”系列传播活动旨在传播国画、戏曲、书法、民乐等多种优秀传统文化,随之演化出了“谁说豫剧不抖音”“谁说越剧不抖音” “谁说昆曲不抖音”等一系列戏曲话题,在抖音平台上吸引了超过 7. 8 亿用户的广泛参与。

2019年3月,抖音发起“非遗合伙人计划”,大力支持非遗相关视频的发布,截止到当年4月,88% 以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在抖音上实现了相关内容的传播,加深了公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
        渔鼓戏曲也应在此平台更好的推广,让更多的资源和艺人关注,而且也可以创建运营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组建的地方戏曲评论、交流自媒体平台,“为传统戏剧戏曲评论带来了鲜活的灵气和新鲜的血液”在实现地方戏曲新媒体推广营销方式革新的同时,做到了内容制作的反哺,更为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创新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三、渔鼓戏的传承保护
        (一)加大对地方戏曲的重视度和宣传力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着重强调了对于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剧种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保护与传承过程当中,因其作为“活态”的地域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政府对渔鼓戏的支持力,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文化下乡是对渔鼓戏最好的保护与传承。惠民演出和文化下乡可以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分享经济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渔鼓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积极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创造展示机会,提供展示平台。
        加大对渔鼓戏的宣传,通过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大对渔鼓戏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和了解渔鼓戏文化,了解戏曲文化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采用全媒体方式,面向大众推广,以扩大群众基础,同时通过现阶段流行的小视频 APP 以及快闪小视频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借助新媒体平台这一地方戏曲发展传播新亮点,实现高效的传播,建立渔鼓戏品牌,扩大渔鼓戏影响力,提高受众关注度与参与度。
        (二)提高艺人的理论素养,培养年轻人才
        目前渔鼓戏的传承人基本都是一些老艺人,而且有很大一部门艺人文化程度偏低,对于音乐理论掌握很少,而且现在的渔鼓戏传承也是保持着单一的口传心授。要想使渔鼓戏更好的传承发展,必须要加强民间艺人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民间艺人的自身素养,使渔鼓戏更好的发展与传承,解决民间地方特色剧种传承难的问题。
        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戏曲曲艺传承人的培养,号召高校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可以在高校课程中开设相关演唱、编曲、创作等课程,最大限度的保留渔鼓戏的传统形式,最大限度的培养渔鼓戏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保证渔鼓戏文化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不断促进渔鼓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渔鼓戏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应该大力开展“渔鼓戏进校园”活动,渔鼓戏纳入中小学美育教育实践课程中,聘请地方戏曲从业人员到校园中进行戏曲演出或教学,开展有关渔鼓戏的相关文化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渔鼓戏的积极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流动的群体,学生的思潮在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校园中开展渔鼓戏文化活动,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渔鼓戏文化,也可以通过学生群体不断扩大渔鼓戏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三)批判继承,有机融合,创新发展
        现阶段我国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戏曲文化大多是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其中的一些戏曲内容和思想已经不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另外地方戏曲的一些表演形式、服装、舞台形式等比较传统落后,导致受众群体缩减。所以地方政府部门、戏曲的从业人员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重视,对渔鼓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借助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开展话题讨论,收集曲艺爱好者、专业人员、或者人民群众对渔鼓戏的意见建议,对渔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及服装、戏曲内容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 :“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新媒体技术与地方戏曲艺术的有机融合,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崭新路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大多不再去专业剧场而是乐于在自媒体软件、利用互联网来观看、感受地方特色戏曲的魅力。因此渔鼓戏剧团可以在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以此扩大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渔鼓戏文化,使之不断地发展传承下去。
        四、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促进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家应该加大对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和政策支持力,地方政府也应联合剧团开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将渔鼓戏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地方戏曲文化、从而为地方特色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地方戏曲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地方戏曲本身因素的限制,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遇到极大的阻碍,因此做好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陈庆:《简说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人文天下》2018年12月刊:25-26。
②宁拥护:《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黄河之声》2019第19期:22。
③王登羿:《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与配套政策研究》,《传媒观察》2017(06):35-37。
④白小琼:《试析短视频对传统戏曲的传播与解构》,《四川戏剧》2020年01期:87-90。
⑤余浩:《自媒体时代的戏曲微传播》,《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05期: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